四、新聞媒體的專業例行常規不僅決定了每天媒體的表現,更再現、複製了社會既有意識型態與價值觀,請問這種例行性常規有無改變社會價值與意識型態的可能?試申論之。(25 分)
為了快速產製新聞,媒體公司將工作流程進行常規化,以增快產製的速度,Tuchman與一些研究者研究新聞組織的常規時,新聞常規大致為以下幾點:
ㄧ、組織安排路線,記者按路線採訪。
二、以官方與專家為消息來源。
三、使用倒金字塔式撰寫新聞。
四、客觀性報導為儀式性的策略。
五、新聞類型化。
六、強調獨家新聞。
七、參考其他家媒體的報導。
而這些常規幫助記者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為複雜的新聞工作找到秩序,這些常規行之有年,卻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記者按照常規做事,形成了『程式化的身體』,放棄了個人的能動性,而組織採此種新聞常規生產新聞也成了『新聞工廠』(news factory),常常變得單板而沒有彈性。此外,這些新聞常規也容易產生消息來源偏見(news source bias),其影響包括可信度下降、鞏固上位者權利、鞏固既有意識形態、無法發揮第四權的作用。
新聞常規對改變社會價值以及既有意識形態還是有一點幫助,記者寫客觀性報導時,可以用新聞框架(Frame)策略去引導讀者思考,舉例來說,幾十年前,」,同性戀的新聞報導框架可能連結到性病、違反異性戀霸權(hegemony)等框架,並強調同性戀者陰柔、酷兒(queer)特質。
後來,歐美各國近幾年陸陸續續將同性婚姻合法化,台灣的新聞記者在報導同性戀新聞時,也漸漸用較為開放的態度去接納他們,新聞框架可能變成同性婚後的幸福生活、同性戀撫養孩子、外國的同性戀影視媒體作品獲獎等框架,框架策略從『妖魔化』策略轉為『進步』策略,使台灣也於2018年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由此可見,記者一個人無法改變新聞常規,但仍然可以用不同的框架來撰寫新聞,進一步推動社會價值及意識形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