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le
Circle

四、新聞媒體的專業例行常規不僅決定了每天媒體的表現,更再現、複製了社會既有意識型態與價值觀,請問這種例行性常規有無改變社會價值與意識型態的可能?試申論之。(25 分)

為了快速產製新聞,媒體公司將工作流程進行常規化,以增快產製的速度,Tuchman與一些研究者研究新聞組織的常規時,新聞常規大致為以下幾點:

ㄧ、組織安排路線,記者按路線採訪。

二、以官方與專家為消息來源。

三、使用倒金字塔式撰寫新聞。

四、記者在時間的壓力下無法對所獲取的資訊充分查證時,採取『客觀性報導』來抵擋外界的批評。

五、新聞類型化。

六、強調獨家新聞。

七、媒體之間互相依賴與參照。

而這些常規幫助記者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為複雜的新聞工作找到秩序。

 

新聞常規有無改變社會價值與意識型態的可能

這些常規行之有年,卻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記者按照常規做事,形成了『程式化的身體』,放棄了個人的能動性(Agency),而組織採此種新聞常規生產新聞也成了『新聞工廠』(news factory),常常變得單板而沒有彈性。

此外,這些新聞常規也容易產生消息來源偏見(news source bias),造成可信度下降、鞏固上位者權利、鞏固既有意識形態、媒體無法發揮第四權的問題。

不過,新聞常規對改變社會價值以及既有意識形態還是有一點幫助,記者寫客觀性報導時,可以用新聞框架(Frame)策略去引導讀者思考,幾十年前,同性戀的新聞報導框架可能連結到性病、違反異性戀霸權(hegemony)等框架,並強調同性戀者陰柔、酷兒(queer)特質。

後來,歐美各國近幾年陸陸續續將同性婚姻合法化,台灣的新聞記者在報導同性戀新聞時,也漸漸用較為開放的態度去接納他們,新聞框架轉變成「進步框架」,報導同性戀者婚後的幸福生活、同性戀撫養孩子、同性戀影視媒體作品獲獎等內容,記者報導同性戀的框架策略從『他者化』轉為『進步』框架策略,使台灣民眾也漸漸地接納同性戀。

由此可見,記者一個人無法改變企業的新聞常規,但仍可以利用不同的框架策略來寫新聞,慢慢地推動社會價值及意識形態的改變。

 

You Mi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