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近年來「假新聞」的爭議甚囂塵上,所謂「假新聞」的定義為何有那些分類?(10 分)而政府部門在策略面和方法面上又該如何因應,才能將其衝擊減到最低?試舉近期實例,並就相關學理申論之。(15 分)

 

Fisher對假新聞所做的定義是刻意製造出來的故事,且時常與真正的新聞搭配散佈,使得假新聞防治議題更顯得模糊與複雜,而依據牛津網路研究所的研究顯示,假新聞使社群媒體成為骯髒的國際戰場,傳統的謊言、垃圾和錯誤訊息等宣傳手法透過網路廣為流傳,並受到臉書和推特演算法的支持。

而學者認為假新聞大概有六種常見的類型,包括假新聞、未查證新聞、不實新聞、不公新聞、廣告置入新聞、仇恨性言論,其中,未查證新聞、不實新聞、不公新聞、廣告置入新聞被規範在我國的廣電三法中,但仇恨性言論則是強調媒體自律,因為每個人皆有可能在社群媒體上發表仇恨性言論,因此,仇恨性言論可能與誹謗罪、妨礙名譽有關,而沒有專屬的法律。

而我國政府若要處理假新聞,從策略面來看,政府可以以議題警示與回應流程理論來著手,議題警示與回應流程理論由Heath跟 Palenchar提出,其流程分為六個步驟,分別是議題掃描(issue scanning)、議題指認(issue identification)、趨勢監測(trend monitoring)、議題分析(issue analysis)、議題優先次序設定(priorioty setting)、制定相關綜合計畫,採用議題警示語回應流程的原因是政府所需要處理的假新聞類型非常多,因此,政府在假新聞演變成危機前就要先進行議題掃描、指認、趨勢監測、分析,然後對假新聞制定處理計畫。

而從方法面來看,處理政府假新聞的方法大致上有四種,找出來源並回應(response)、事實查核(fact checking)、提供正確訊息、對大眾進行澄清,有些假新聞是從電視、報紙、廣播、網站、論壇,找到發出假新聞的地方並直接回覆,讓假新聞從源頭就止住。而事實查核、提供正確訊息、對大眾進行澄清則仰賴政府的網站、粉專、事實查核中心、Line@來提供訊息。除了上述的方法可以直接處理假新聞之外,政府也需要透過教育來提高民眾的媒體素養,當民眾的媒體素養提高的時候,看到每則新聞的時候,就會思辨新聞的內容,並自己發掘假新聞的漏洞而不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