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網際網路的發展帶來各式各樣的論壇,隨著臺灣選舉的到來,這些政治相關的論壇也對選舉扮演重要的角色。請說明這些論壇是否影響大眾傳播理論的觀點,請提出一個傳播理論來說明,並具體指出該理論的觀點如何被修正或是沒有被修正。當選擇這一個理論來說明時,請就此一理論說明其理論內容及目前最新的現況。(25 分)

 

論壇是否影響大眾傳播理論的觀點

論壇影響了傳播理論的觀點,舉例來說,過往的社會運動以人際、團體、廣電媒體、報紙作為議題倡議(issue advocacy)的傳播管道(channel)。但在網路的時代,網路論壇、社群媒體、部落格、Podcast也能成為社運的傳播管道。因此,傳播研究者針對網路論壇、社群媒體提出了新的觀點。

 

理論的內容

Castells(2012)與 Bennett and Segerberg(2012; 2013)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網絡社會運動或連結行動的相關理論,Castells 指出社會運動雖然鑲嵌於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中,訴求也各有所一,但都是網路時代下的社會運動樣貌。

在「網絡社會運動」理論中,研究者認為網絡社會運動有三個特質:「多重網絡性格」、「組織型態去中心化」、「自發性參與」。

「多重網絡性格:社運參與者彼此之間的聯繫奶複雜交錯的多重人際網絡(networked in multiple forms),而非單純地屬於某個組織或某個核心運動人物。成員之間的關係除了人際網絡之外,還有網路論壇上的網友關係,甚至能夠透過通訊軟體連到外國的社會運動者。

「組織型態去中心化」(decentered structure):社會運動可能沒有一個明顯的指揮領導中心。

「自發性參與」:網絡社會運動是眾多參與者出自個人對運動訴求的自主回應。

最後,Castells指出,網路、論壇、數位通訊工具是網絡社會運動的必要條件,若缺乏了這些東西,這種「網絡社會運動」難以延續。

Bennett and Segerberg的理論與Castells的有相似之處,補充了一些觀點,如「個人化的表達內容能夠以極低成本的方式傳播出去」。

 

如何被修正或是沒有被修正

Castells提出「網絡社會運動」的時代正是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冰島的廚具革命、2011 年的埃及革命、西班牙憤怒者運動、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以及被通稱為「阿拉伯之春」的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但十年過去後,學者觀察了網絡社會運動,持續的研究網路論壇及通訊工具是否能夠促進政治參與、加速社會運動,對「網絡社會運動」提出了一些修正。

Gladwell不看好論壇有什麼動員力量。他使用「懶人行動主義」(slacktivism=slack+activism)這個詞來描繪這種廉價參與。他認為社群媒體所產生的都是「弱連結」(weak ties),而有許多社會運動真正需要的是高度的行動參與,這種高風險的行動必須透過「強連結」(strong ties)才得以建立,有些網絡社會運動是「萬人響應、一人到場」,Morozov提到一些參與者只是透過捐款、按讚、分享就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社會運動該做的工作。

另一種對網路論壇的看法則是網路只是反映原本的社會關係與運作,不會讓社會運動變得更好,或變得惡化。原本熱切參與社會運動的人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也一樣熱切,原本就不關心社會運動的人,就算有了網路論壇,溝通、行動成本降低至零,不關心社會運動的人還是不會參與。

 

最新的現況

在實證研究方面,三種情況(論壇會促進政治參與、論壇不會促進政治參與、論壇與政治參與無關)皆有實證資料支持,沒有哪一個看法是絕對正確的。

而台灣方面的研究則顯示,台灣的社會運動團體很早就在網路論壇上進行動員,但單靠論壇不足以成事,現下的抗爭活動才是社會的重點。

 

 

 

You Mi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