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根據美國 FCC 的定義,OTT(Over the top)是藉由網際網路播送影視節 目的媒體,許多學者預測,OTT 會對現有的影視媒體如有線電視及中華電信的 MOD 形成很大的競爭壓力。目前臺灣最受歡迎的 OTT 就是 YouTube,約有 84%的人固定收看 YouTube,而最近在臺灣設立分公司的中國大陸愛奇藝或美國的 Netflix 都是 OTT 的一種。請用一個傳播理論來說明 OTT 對臺灣閱聽眾的影響,當選擇這一個理論來說明 OTT 對閱聽眾的影響時,請就此一理論說明其理論內容,及目前最新的現況,並用這個理論具體的說明 OTT對閱聽眾的影響。(25 分)

 

文化帝國主義理論假設

Schilller認為文化帝國主義(culural imperialism)是「一個社會如何被引入現代世界系統,佔優勢的上層階級受到威脅利誘,其所鑄造的社會機構,迎合、甚至推廣了世界系統的權力中心之價值、結構,這些過程加起來的總和便是文化帝國主義。」而Golding則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先進國家與低度開發國家間依賴結構關係的規範成分,包含了媒體、教育和文化體系的衝擊。」

文化帝國主義有兩個主要目標,一個是經濟的,以文化商品獲取市場利益,另一個是政治的,利用文化商品來改造他國國民的意識形態(ideology)來建立霸權(hegemony),或是將他國人們從其文化之跟和團結傳統中離間出來,並以媒介製造出來的「需求」取代之。

也有一些學者喜歡以「傳播帝國主義」(Communication Imperialism)來指涉「文化帝國主義」中的媒介現象,「傳播帝國主義」大致上有四個特點:

一、侵略意圖:文化資訊產品輸出國被假定具有侵略控制他國的意圖。

二、影響有害:西方的文化資訊產品對本國、規範及價值觀有壞影響

三、受眾被動:接受外來文化資訊的受重視盲目和被動的

四、政府失能:當地政府沒有能力抵抗帝國主義入侵的情況下,強國才能肆意地破壞若國的文化主權。

 

國際間對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的應對方法

在文化帝國主義被提出以後,也經過了許多學者及國際組織的檢視,「文化帝國主義」理論後來也引起了聯合國關注美國及第三世界國家資訊流通的狀況,並提出MacBride報告,強調要兼顧資訊自由流通與平衡流通,企圖降低「文化帝國主義」所帶來的影響。

MacBride報告的內容重點如下:

一、各國政府不得限制資訊的自由流通。

二、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建立互惠的傳播系統。

三、建立世界資訊新秩序

四、第三世界國家應發展自主的傳播媒介,選擇性地接收西方國家的資訊。

五、國外記者報導本國,必須保持公正的態度

六、反對私有民營的大眾傳播媒介,媒介發展應該建立在非商業的基礎上

七、減少第三世界國家傳播結構、資訊流通的不平等與偏差。

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的盲點

一、輸入外國的文化商品時,本國也會有借用、學習、適應外來文化的機會。

二、文化商品的流通也能造就世界性的文化品味提升

三、第三世界國家拒絕西方國家的傳播科技,但也沒辦法研發出自己國家的傳播科技。

四、威權領導者以「文化帝國主義」作為藉口,限制本國人們人民接近外國資訊,變成一種愚民政策。

 

文化帝國主義最新的發展

Schiller提出「文化帝國主義」時,網路還未成熟,如今,除了「文化帝國主義」、「傳播帝國主義」,還有學者提出「監控資本主義」、「平台資本主義」等概念去解釋跨國平台所導致的政治、經濟影響。

 

以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探討跨國OTT對台灣觀眾之影響

無論是當初來台的中國愛奇藝或是美國Netflix、來到台灣初期,也有一些「文化帝國主義」之現象,包括:

一、侵略意圖:OTT的母國在外交、媒體、政治上表現出侵略意圖,平時以軍演方式恐嚇台灣,另一手則用文化交流方式影響台灣。

二、影響有害:OTT沒有分級制度,對兒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即便成立兒童專區,仍有置入性行銷、商品拜物教之價值觀影響。

三、受眾被動:台灣人對於西方的影視文本壓縮台灣影視文本的生存空間沒有抗拒,跨國OTT主打著「俗又大碗」、免費看的方式進入台灣,台灣觀眾便選擇跨國OTT了。

四、政府失能:政府想要立定OTT專法,但卻遭逢反對,最後,只能從兩岸關係條例下手,限制愛奇藝在台營運,但卻管不了其他跨國OTT平台。跨國OTT依然沒有納管,消費者權益未受到保障。

You Mi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