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印之間長期因為邊界問題讓兩國關係受到影響,近期雙方在邊界地區加勒萬(Galwan)河谷再度爆發衝突並傳出傷亡,請詳細論述兩國邊界問題的發展,以及對中印關係的影響為何?(25分)

https://www.mnd.gov.tw/NewUpload/202206/03-%E9%84%92%E6%96%87%E8%B1%90-%E3%80%8C%E4%B8%AD%E3%80%8D%E5%8D%B0%E9%82%8A%E7%95%8C%E8%A1%9D%E7%AA%81%E5%8D%B0%E5%BA%A6%E5%9C%8B%E5%AE%B6%E6%88%B0%E7%95%A5%E4%B9%8B%E7%A0%94%E7%A9%B6-%E4%BB%A52017%E5%B9%B4%E6%B4%9E%E6%9C%97%E3%80%812020%E5%B9%B4%E6%8B%89%E9%81%94%E5%85%8B%E8%A1%9D%E7%AA%81%E4%BA%8B%E4%BB%B6%E7%82%BA%E4%BE%8B_502962.pdf

 

中印邊界衝突

 

儘管「中」印關係於冷戰結束後已 有改善,但隨雙方經濟崛起帶動區域地位 提升,逐漸激化其在地緣戰略方面的競 逐,復以領土主權爭議導致長期缺乏信 任,更使雙方關係始終籠罩陰影。2008 年,印度外長慕克吉公開指名中共係印度 國家安全利益的首要挑戰,為冷戰後新德 里當局首度赤裸描述「中」印關係;5 經 過10年競合,2017年夏,「中」印爆發洞 朗對峙事件,不僅再度觸發雙方對領土主 權的敏感神經,北京與新德里在喜馬拉雅 山脈水資源、南亞地緣政治,乃至於區域 強權地位爭奪等新仇舊恨,更形成促使 「中」印關係不安波動的結構性矛盾,雙 方元首雖於2019年曾兩度舉行峰會,6 惟 2020年的拉達克衝突事件,可謂兩者缺乏 戰略互信且彼此疑懼的必然結果,「中」 印關係也隨之再度回到谷底。 邊境問題是劇烈影響「中」印關係 的最直接因素,亦為雙方最敏感的議題。 中共與印度邊界長達2000公里,有逾12萬 平方公里的區域存在領土爭議。「中」印 邊境問題涉及東、中、西段三部分,東段 邊界主要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地區,中共 稱為「藏南」,1914年英國與北洋政府、 西藏代表舉行「西姆拉會議」,英方私自 劃定「麥克馬洪線」將該地歸入印度,中 國政府拒絕承認,中共「建政」後亦未能 與印度就當地主權歸屬達成共識,印方則 於1987年宣布於當地成立「阿魯納恰爾 邦」;7 中段邊界包括巨哇與曲惹、什布 奇山口、蔥莎與波林,以及烏熱與拉不底 等4個主要地區,共約2千平方公里,印軍 於1958年進入該區後控制當地,中共則控 有部分區域;西段邊界主要在喀什米爾的 阿克塞欽地區,中共認為係屬固有領土, 目前當地大部分由新疆和田區管轄,然印 度則宣稱對中共控制區擁有主權,雙方在 1996年簽訂協議表示尊重實際控制線。8 此外,中共與不丹亦有洞朗地區的邊界主 權爭議,該地位於西藏亞東縣與印度錫金 邦交界,由於印度長期視不丹為其附庸, 9 故洞朗問題同受印方關注。(「中」印邊 界爭議地圖如圖1) 是 以 , 發生於 2017 年後的兩次 「中」印邊境大規模兵力對峙事件,成為本文的研究動機。首先,2017年6月起, 印度開始注意到中共正積極強化向洞朗 地區的交通建設,遂陸續調集兵力至當 地,並與共軍近距離相互監控,升高緊 張情勢,直到是年8月中旬「金磚五國」 峰會召開前,「中」印都持續在洞朗增加 兵力部署,其焦點雖事涉主權問題,但印 方主要的憂慮,是中共舉動恐將對阿魯那 恰爾邦造成長期威脅,事後緊張情況大致 解除,但卻改變「中」印邊界互動模式, 影響後續談判,自當年12月舉行的第20次 「中」印邊境特別代表會談後,雙方僅能 就管控衝突有所共識,而印度對中共在 南亞的舉動,則施予更高度的關注與警 惕。

其次,2020年5月5日,「中」印均 宣稱在西藏阿里地區的班公湖及日喀則市 的乃堆拉山口與對方爆發械鬥,致使雙方 軍事對峙情勢迅速惡化,另阿克賽欽西部 實際控制線的加勒萬河谷也發生「中」 印軍隊相互鬥毆事件,是1967年以來, 「中」印間首度出現人員傷亡的邊境衝 突;後續雙方外事高層及邊境駐軍雖就緩 和危機事態迅速展開對話,但共軍並未從 印度聲稱已深入印方側邊界18公里的班公 湖後撤,至8月29日「中」印軍隊於班公 湖南岸再次鬥毆,直到經過多輪會談,雙 方始於2021年2月中旬達成協議,同意邊 境一線部隊脫離接觸,11惟後續餘波盪漾 依然難解。 本文的問題意識在於,若按國際關 係古典現實主義理論的觀點,國家是國際 政治最重要的行為者,所有國家為謀求生 存與利益,必將維持本身權力的最大化, 具體展現就是軍事建設及堅守領土,當各 國競相擴大生存空間,則「安全困境」 (Security Dilemma)將於焉成形,12這是由 於國家為確保安全,且因堅持獨立自主與 爭取權力,更易於在處理爭議問題時採取 強硬手段,與對手形成螺旋上升的軍備競 賽。13然而,在觸及爭議性與地緣政治的問題上,國家間是否真的沒有選擇以合作 方式共謀解決的可能?出自現實主義與理 性抉擇觀點,國家對於相對利得及潛在損 失的評估,14又將如何影響國家的對外戰 略?本文由近年兩場「中」印邊境糾紛獲 得啟發,「中」印軍事對立升高,已衍生 為雙方的「安全困境」, 15一方採取強化 安全行動時,另一方則視為威脅與挑釁, 跟進加強軍力的結果,就是陷入軍備競賽 及邊境情勢無法降溫的惡性循環,並擴及 到中共藉「一帶一路」倡議染指南亞, 印度則以「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反 制,其中,印度作為美國遏制中共「印太 戰略」的關鍵要角,更有論者認為,臺灣 應深化與印度關係以制衡中共,16那麼印 度的國家戰略思考究竟為何?則為本文的 研究目的。 本文將從印度傳統對外戰略思維, 與自「中」印戰爭後對邊境劃界立場的形 成開始論述,進一步探討印度對現今所處 國際與區域安全環境的評估,因應變局的 外交政策,以及在與中共主權齟齬關係惡 化後,尋求南亞地緣戰略優勢的策略轉變,最後再從印度的涉外決策思維模式, 分析新德里當局在應對「中」美長期競爭 態勢下,面對國際環境變化與中共邊境爭 議僵局的未來國家戰略動向。

三、印度對2017、2020年與「中」衝突事 件的應對

洞朗是位於大陸、不丹與錫金交界 處的高地,中共及不丹均表示擁有其主 權,而印度則視其為不丹的保護國。2017 年6月1日,中共要求印度拆除在錫金附近 的兩座碉堡遭印方拒絕,共軍在6日逕行 剷除,並通知印方將於16日起開始修建洞 朗地區道路,但18日印軍攜帶武器與工程 機具進入洞朗,欲阻止中方「穿越不丹邊 境築路」,兩軍開始對峙,20日不丹駐新 德里大使館正式向中共提出抗議,29日中 共則發布洞朗為大陸領土的地圖;至7月 中旬,共軍向西藏大規模增兵並舉行實彈 演習,31隨後印度要求雙方同時撤軍為中 共拒絕,印軍亦於8月中旬向「中」印邊 界沿線增兵,15日兩軍士兵還在西藏與印 屬喀什米爾交界的班公湖發生互擲石塊的 小型衝突,直到28日經過前線部隊磋商, 雙方才在9月「金磚五國」峰會前夕解除對峙狀態,惟均未表示就此撤軍。 印度不滿中共在洞朗附近擴建道 路,不過,印度對洞朗並無主權,爭議也 是存在於中共與不丹之間,印方雖以支持 不丹為由派軍進入洞朗,然而,印度主要 憂慮的是中共加強當地交通建設所形成的 戰略威脅;由於洞朗鄰近西里古里走廊, 這是連接印度與7個東北邦,寬20公里的 「咽喉地帶」,印方擔心中共在洞朗修築 道路將向該走廊延伸,進而掐斷與東北 邦的聯繫,32另外,印度也主張「中」印 2012年邊界談判曾達成協議,指中共、錫 金與不丹間的三角地帶劃界,需透過談判 才能定案,惟「中」方並不承認有此「三 方交界點」共識。33 中共國務委員楊潔篪在是年12月22 日赴印度舉行雙方第20回合邊界談判, 「中」印顯然都認為洞朗對峙後有迅速展 開邊境問題磋商的急迫性,但會談結果依 然有限,印度堅持共同商討洞朗與雙方其 他主權爭議,但中共拒絕。34印度的觀點 是,錫金作為印度的一部分係各方均確認 的現狀,但「中」印對錫金段邊界仍未確 定,因此需要視同邊境劃界問題一併解 決;印度更認為不丹是其勢力範圍,故無 法坐視中共近逼,才採取更為強勢的做 法,也反映在中共推出「一帶一路」倡議 並深入中亞、南亞後,已被印度視為全面 性的戰略挑戰。35 「中」印關係進入短暫的沉澱期, 然至2020年5月2日,共軍為阻止印度持續 修建拉達克附近「斗拉特別奧里地機場」 通往阿克賽欽加勒萬山口的公路,雙方再 度於西藏日土縣靠近班公湖附近爆發鬥毆 事件;9日,「中」印兩軍分別於班公湖 及亞東縣南部乃堆拉山口對峙並演變為肢 體衝突,雙方均迅速向邊境增兵;366月6 日,兩軍代表於「實際控制線」上的楚舒 勒進行首次會商,惟15日,「中」印部隊 在加勒萬河谷爆發第2波衝突,雙方均指 責對方跨越「實際控制線」蓄意挑釁,均 造成數十人傷亡,37邊境情勢一觸即發。 隨後,「中」印透過高層對話、邊 境事務協商機制及前線部隊軍長級會談等三大主要途徑進行外交談判,就緩和雙 方邊界事態達成共識,38兩軍並逐步脫離 接觸,然至8月下旬,印度指責共軍並未 從已深入印方主張距邊境18公里的班公湖 撤離,29日,雙方再次於班公湖南岸發生 衝突,均指責對方違反先前約定,39經過 冬季大雪封山,兩軍都有零星摩擦,直至 2021年2月11日,「中」印終於達成協議 發表聯合聲明,將自班公湖地區撤軍,並 在20日舉行第10輪軍長級會談評估行動進 展,雙方均表示將管控「實際控制線」周 邊衝突,40事件暫告落幕。 2020年的「中」印衝突必須放在近 年「中」美對抗的國際戰略格局加以看 待,尤其是在印度自視為南亞霸權的情況 下,與中共的邊境爭議早已超脫原先的地 緣政治考量,而提升為國際強權間的巨型 相互博弈,印度固然在此次衝突中持續採 取強硬的應對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印度 更企圖結合加深對美國「印太戰略」的參 與,及和印太國家的合作,達致擷取在與 「中」抗衡、解決邊境主權爭議,及鞏固 對南亞控制權等方面的國家利益,是以,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對「中」實質包圍 網正悄然成形,41而印度的國家戰略與角 色地位則更顯微妙。

 

中印關係變化

回顧過去,美俄關係同 樣也會影響印度對美、「中」政策。在冷 戰時期,俄羅斯與印度是「準盟友」關 係,兩國共同反美、反「中」, 68冷戰結 束後,印俄依然維持高度戰略合作,基於 戰略自主的考量,印度對俄羅斯的重視不 會低於美國,新德里不斷加強與美戰略合 作,但絕不會以削弱與俄傳統關係作為交 換代價,由此可知,美俄關係趨向衝突, 導致「中」俄關係更加緊密,69將使印度 不得不在美俄之間搖擺,就會影響「發展 美國、應對中國」政策效果,美俄關係若 趨緩,則將緩解印度的兩難困境。所以, 大國間的關係變化,將是導引印度對外戰略的首要因素。 其次,在強權地緣戰略競逐中較易 被忽略的,是攸關人民生活的通用科技因 素。美國對包括印度在內的歐、亞盟友, 強力施壓要求抵制大陸5G技術及提高產 品准入門檻,而隨創新科技不斷出現, 「中」美科技競爭將不僅限於資訊技術領 域,如在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等方面的技 術競爭也將更為激烈,使印度與其他國家 基於政治、經濟、網路安全等考量,同樣 陷入難以選擇的困局中,或將成為新德里 當局在疫後經濟復甦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70也勢將考驗印度的戰略應對能力,包括 第一,美國對印度施加何種程度的壓力決 心,將影響印度科技政策取向;第二,印 度能否對快速發展的高新技術作出全面戰 略性評估與理性決策;第三,印度能否在 戰略考量及經濟利益之間作出正確權衡。 此為左右印度對外戰略的綜合性因素。 再次,印度戰略社群對於如何應對 地緣政治動盪與全球貿易體系危機,

大致存在三種觀點:

71 (一)傳統主義學派認為,應堅持以多 邊主義對抗「中」美不同的單邊主義。

(二)現實主義學派認為,儘管全球貿 易體系正面臨新阻礙,但印度應以保障自 身權益為首要目標。

(三)戰略學者主張,印度應試圖與美 國達成貿易談判,掌握「中」美貿易摩擦 導致全球產業鏈重組契機,務實調整印度 貿易戰略與深化印度在全球經貿中的地 位。 無論如何,新德里當局瞭解,固然 「應對中國」的基本方針不會改變,但對 國際貿易乃至於大陸市場的依賴,將使處 置貿易失衡成為評估對外政策的重要指 標,若能獲得有利的解決,可為印度應對 「中」美競爭下的國際貿易失序贏得更加 融通的迴旋空間,反之則會加劇「中」印 的地緣經濟競爭,並加重印度對美、日等 國的經濟依賴,不利於印度長期發展。72 即如印度最後選擇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 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顯示新德里 在土地與農業改革、振興製造業及吸引外 資、削減政府財政赤字等方面仍無重大進 展,亟需進行內部結構性經濟改革,73這 也將成為影響印度對外戰略的重要內部因素。 整體而言,未來印度將長期保持 「發展美國、應對中國」的對外方針,這 是在「中」美霸權競逐的脈絡下,基於印 度本身實力所決定的國家戰略,大國關係 變動會對此一動向產生影響,而技術與經 濟領域的挑戰,亦將增加印度內部對如何 制定因應策略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對 「中」政策方面,印度戰略選擇的風險, 不僅注定使「中」印邊境領土主權問題將 延續下去,所引發的區域緊張情勢,也將 成為南亞以及「印太」地區難以根絕的頑 癬痼疾,卻是印度圖謀轉化為戰略機遇與 提高國際地位不得不然的決定。

 

結論

本文旨在探討印度2017年與中共接 續爆發洞朗、拉達克邊境衝突後,其國家 戰略的轉變動向。 本文藉由理解印度古老的「曼陀 羅」外交體系理論的基本概念,指出印度 長久定位自身為主宰南亞地區的大國,並 以印度自身事務為圓心點,按同心圓方式 向外擬定鄰國、周邊地區、大國、全球性 議題的外交政策重心,並以中共與巴基斯 坦作為國家安全的核心關切事項。而印度與中國自清末以來即存在邊境領土主權爭 議,至中共「建政」後矛盾更為明顯,新 德里當局從1962年中印戰爭迄今,對邊境 問題始終抱持「不存在爭議」,以及「印 度所主張擁有的領土,都應自動成為印度 的領土」的立場,直到洞朗與拉達克危機 發生後,印度也僅與中共達成以政治談判 方式化解紛爭,避免緊張情勢升高的共識 而已,然而,年來的「中」印摩擦,卻必 須透過近年「中」美對抗的國際戰略格局 加以分析。 本文認為,在新德里當局評估印度 因「中」美戰略競逐加劇,拉抬其於南亞 地緣地位的情況下,印度正亟謀在兩強對 抗中取得優勢地位,俾改變印度在「中」 印不對稱關係下的弱勢條件,並遏制中共 在南亞的擴張,使得印度在與中共的主權 爭議中轉為有利;是以印度乃著力於「發 展美國、應對中共」的外交戰略,爭取美 國支持印度確保核心利益,共同應對崛起 中共對印度發展與安全的挑戰,而新德里 當局採取的是「議題聯盟」與「不對稱 通融」之方式,以穩定與美關係,另一 方面,則以彈性方式加入美國「印太戰 略」,更賦予「印太」範圍全新定義,使 之符合印度的戰略利益。 最後,本文分析,就印度「曼陀 羅」傳統戰略觀而言,中共是長期存在的 威脅,而與美國的分歧有限且可控,因此 印度能否把握「中」美競爭帶來的戰略機 遇,取決於大國關係變動、新技術發展, 以及印度經濟改革表現等3項主要因素, 這3項因素亦將分別從內、外,綜合性的 影響印度「發展美國,應對中國」的對外 方針,這是最符合印度現實利益與需求的 戰略抉擇,然並未能確保南亞區域獲得長 期穩定。 經過本研究的探討可知,印度有關 「中」美競爭前景與對國際體系影響的認 知相對保守,在對印度影響方面的認知則 更為務實,顯較過去的「不結盟」外交政 策有所彈性調整,新德里若將「發展美 國」視為「應對中國」的重要政策槓桿, 今後勢將強化「中」印關係的競爭性與對 沖性,而基於戰略自主的考量,印度不會 完全倒向美國,但新德里在「中」印邊境 主權爭議,與涉臺、港、疆、藏等攸關中 共核心利益問題上的政策及立場,值得爾 後研究持續關注。 對我國而言,儘管印度經歷新冠肺 炎疫情肆虐,重創國內經濟發展,但我國 若能在印度當前的對外戰略與外交政策基 礎上,擘劃未來開展與印度關係的機會, 應可作為我國在國際政治、經貿投資等領 域的有利發展空間,尤其是美國、日本、 澳大利亞等國,均因對中共疑慮而有意加 深與印度關係之際,我國更應掌握時機, 運用國際友邦對我支持,以及自身產業優 勢等利多,全面加強與印度的連結及合 作,以國際力量平衡臺海壓力,爭取我國 在「印太」地區的最高地緣戰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