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來,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群媒體(社交媒體),以及大數據(big data)、演算法(algorithms)等了解選民偏好的技術手段,已被廣泛運用在國外(特別是美國)和本地的政治民主選舉之中。試論社群媒體(社交媒體)大數據演算法政治民主選舉產生的影響為何?(25 分)

 

 

社群媒體、大數據與演算法可能會導致數位民粹主義(digital populism)的出現,起初,演算法造成的同溫層效應(filter bubble)促成了民粹主義(Populism),民粹主義的政治人物依賴大數據進行選戰決策,散播仇恨言論及假新聞。他們在選戰中的做法是先發表誇張的言論,然後退縮到網路同溫層內宣稱自己受到攻擊,激化同溫層的『數位民粹主義』。

數位民粹主義與傳統民粹主義相較下,發生時間與條件不太一樣,因為是以網路做為媒介,數位民粹主義隨時都可以發生,而發生的條件是同溫層內的民眾同質性高、媒體素養較低。而大數據和演算法技術提升了民粹主義的福利。

選舉前,選民透過社群媒體表達自己的憤怒,藉由觀察按讚、轉發、分享、留言的情況,選民可以區分自己與他者的存在。研究顯示,Güvercin發現勞工因為工作機會被科技取代,需要社會保障的政策,勞工可能會在社群媒體上支持左翼民粹主義政黨。而Eksi的研究則顯示,越是強調全球化(Globalization)、區域整合(Regional integration),民族主義(nationalism)和邊界界線就越會出現在社群媒體的討論中,這些討論助長了民粹主義論述的構建和傳播,並進入網路同溫層內,這對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表仇恨言論(hate speech)的人來說,網路的匿名性可以讓他舒適地講出仇恨言論,並且建立自己的社群規範。

然後,數位民粹主義的政治人物利用『媒體操縱』贏得選戰,在社交媒體上部署了點擊農場(click farms)、巨魔工廠(troll farm)和假新聞來散播虛假訊息(disinformation),如此一來便可轉移公眾輿論,形成一股數位民粹主義,助長了左翼民粹主義、右翼民粹主義在民主選舉中的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