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ennials, local traveling
Millennials, local traveling

三、請說明我國地方新聞的主要問題,並用「批判政治經濟」途徑(the approach of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分析其成因以及改革之道。

我國的地方新聞有一些問題,包括除台北外其他地方新聞數量不足、地方線記者薪資低、面臨新傳播科技衝擊、一人多工等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台灣的新聞往往是「重台北輕地方」,除台北外,其他地方的新聞往往數量不足,彷彿全台灣的人的想法都與台北一樣,這是因為多數電視台、新聞組織都在台北,因此,在其他地方跑線的記者數量較少,使得除台北以外的地方新聞數量過少,地區多樣性不足。

第二個問題則是地方新聞的記者薪資低,有一說是受到產業薪資的影響,過去老三台時代,電視台、新聞組織數量少,電視台工作人員薪資高,而如今,電視台、新聞組織數量眾多,利潤低且競爭激烈,記者較難取得高薪。上述是資方的說法,但從批判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利潤低其實是資方給低薪的藉口,學者研究發現,當新聞是公共所有權(public ownership)時,對記者的薪水是正向的,當新聞變成私人的時候,對記者的薪水是負向的,資方想要用節省勞動( labor-saving technology)的方式增加自己的獲利。

科技決定論者認為新傳播科技出現時,如果傳播科技技術能力較高的勞動者生產力增高,可以得到較高的薪資,而傳播科技技術低的勞動者,則薪資被壓抑,批判政治經濟學者則認為科技決定論者的觀點無疑將問題歸咎為記者個人技術和教育問題,忽略權力結構,尤其是組織政策、政治與經濟對薪資的控制,批判學者認為當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對記者的傳播科技技能要求改變時,也應該要思考科技對整體產業表現、產業競爭狀況的影響,過去地方新聞以平面為主,如今卻要面對網路、podcast、跨國衛星電視、OTT平台的趨勢,記者因此需要付出更多心力、時間學習製作更高品質的作品。

上述現象又導致了另一個問題,地方新聞記者人手不足,需要一人多工,記者有時去偏遠的地方進行採訪時,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抵達,採訪回來後,還得剪輯、過音、校對,到了資訊時代,他們也得思索多媒體、跨平台(cross-platform)的問題,記者的時間被壓縮,而必須減少製作深度地方報導的頻率,地方新聞朝著零碎、輕簡化的趨勢前進,批判政治經濟學派認為此現象無疑是讓地方新聞去技術化(deskilling)、去專業化,地方新聞記者就像是生產線(the assembling line)上的勞工,大老遠地跑去採訪,寫個沒深度的客觀報導就回來,無法得到工作上的成就感,而閱聽人看到片段化的地方新聞,也難以理解地方上發生了什麼事情,難以得到滿足。

對於上述問題提出改革之道,首先要改革記者薪資過低的問題,我們應該重新檢討台灣新聞業的薪資制度與加薪制度,對薪資的給予不能侷限在以金錢交換勞務的觀念,也要給予員工具激勵性的薪資報酬,以作為提供勞動力再生產的關鍵貢獻要素。

而地方新聞也面臨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匯流趨勢的衝擊,導致市場競爭惡化、新聞品質下降。媒體組織應當適時的協助地方新聞記者處理新媒體的問題,加派更多人手到地方中心,讓地方記者不須一人多工,減輕其工作負擔。另外,新聞組織也需要協助記者學習新傳播科技技術,給予培訓的補助、獎勵金,讓記者可以更快上手新科技。

記者在趕即時新聞的稿件壓力下,不得不簡化流程、同質化、內容輕簡化,導致地方新聞的內容碎片化、零碎化,一些傳播學者建議採用慢速新聞學(slow journalism)的方式來放慢速度,給予勞動者喘口氣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訪談、觀察、蒐集資料,讓他們偶爾可以做出一些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