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近年來電視新聞由於收視率的競逐而產生一種背離新聞報導最原始初衷的現象,新聞品質下降,種種亂象漸為大眾所唾棄。請問產生那些亂象?請舉三例說明。(10 分)收視率和新聞專業倫理是否能夠平衡?(15 分)
收視率原是為了瞭解有多少觀眾在看這個節目,但是,現在,電視產業把收視率當成市場交易標準的正當性,把多少觀眾當成衡量節目品質的指標(Gunter & Wober)。這導致了台灣的電視新聞亂象。
競逐收視率造就了Smythe曾經提出的閱聽人商品化(audience commodity)現象,新聞媒體利用轟動效應吸引大量的閱聽人收看,計算收視率、閱報率後,新聞媒體利用這些資料跟廣告主、廣告代理商收取費用。新聞媒體把閱聽人當做了交換貨幣(audeince as coin of exchange),思考著如何利用貨幣賺錢,而不思考如何幫助閱聽人增加知識。
競逐收視率也造成了收視率調查公司、媒體代理商、廣告主、電視新聞頻道間的矛盾,這群人對收視率有不同的看法,廣告主與電視新聞頻道有時是利害關係相反的兩方。收視率高表示新聞台的觀眾多,廣告主就要付更多錢,廣告主的廣告費很快會用完。廣告主與廣告代理機構瞭解這點,便會選擇適合的方法(CPRP、廣告收視率、假目標觀眾、兩階應用)來營造對廣告主有利的局面,而且不會把計算的過程、方法透明化,廣告主與廣告代理商在與電視台談廣告購買的時候,小型的、小眾的(如宗教新聞台、只報導國際新聞、軍事新聞的)新聞台也只能服膺於不利的規則,而不能談到更高的廣告購買收入。
台灣一直有電視頻道過多,廣告資源有限的情況,此局面造就了廣告主與媒體代理商掌握權力的局面,甚至足以影響新聞台的組織政策,一些組織政策難以平衡新聞專業與收視率,便以收視率為主要追求目標,使新聞出現娛樂化、小報化的趨勢,媒體內容充斥著大量的黃色新聞。
因此,我們必須採用一些方法來平衡收視率與專業新聞倫理,一些學者建議將電視新聞的收視率與媒體購買機制脫鉤,避免新聞完全服從市場規則、資本主義,而是能按照新聞專業去製播新聞,過去曾發生東周刊於封面刊登藝人裸照,銷售大增,但引起許多華人撻伐,以致收刊,總編輯下台,這便是新聞過度追求腥色羶的結果。
另外,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新聞頻道與媒體代理商不只要考量收視率,也要考量收視質,除了做收視率調查,也要做收視質調查,曾有學者提出台灣台灣電視新聞收視質指標(TTNQI),該指標探討了新聞節目的正面的面向,如:信任(trust)、欣賞(Appreciation)、深度(In-depth)、多元化(Diversity)、影響力(Impact)的評分,也有負面的評分面向,包括腥羶色(sensational)、八卦化(gossip)、新聞偏差(News Bias),該指摽不只探討收視人口,也探討新聞使否符合專業倫理。
最後則是新聞媒體本身,新聞媒體有社會功能,新聞不該完全化約成市場供需般的商業交易,不能完全將閱聽人當作交易貨幣,新聞頻道應該落實自律、新聞評議會、公評人制度,藉此來提昇媒體的新聞專業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