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政府委外標案而衍生的「1450」議題已造成不少政治風波,政府部門應如何進行網路社群傳播,才能營造正面民意,而且不會逾越分際,被批評為反串或帶風向?試以近期時事為例,依據相關學理申論之。
政府標案中出現買網軍(也就是1450)的爭議,而立法院也在2021年修改預算法,政府不再可以用稅收買網軍操縱網路民意,因此,政府應該使用正面的公關方式來進行政策行銷。
以2030雙語國家政策為例,在公關學理中,Lang & Lang提出議題建構(Agenda building)理論,提到媒體讓事件議題進入公眾領域(public domain),,而Serverin & Tankard認為議題建構有六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媒體將事件挖掘,第二階段是不同的事件需要不同程度的新聞報導,第三階段是媒體框架(Frame)出新聞事件的意義,第四階段是媒體的觀點會影響公眾對於事件的理解,第五階段是媒體把複雜的事件用簡單的符號系統(Semitics)表達出來,第六階段則是,意見領袖(KOL)加入談話,加快議題建構的速度。
議題建構跟網軍操縱名義不同,比較不會引發反串或帶風向的感覺,舉例來說,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時,蔡政府提出該政策的時候,大家並不知道要怎麼做, 因此,蔡政府開始建構與雙語國家相關的議題,第一階段,蔡政府作為消息來源(news source),透過公關記者會或政府的粉專進行宣傳,各家媒體會去挖掘雙語國家政策,第二階段,由於2030雙語國家政策是個要推動十年以上的政策,屬於國家重大政策,需要較高的報導數量,所以,蔡政府也跟許多媒體(如:ICRT)、網紅(如:阿滴)合作宣傳,不斷報導該事件提升觀眾記憶,第三四階段則是各家媒體會用不同的框架,在此階段時,媒體與政府可能站在同一陣線,認為台灣應該要成為雙語國家,但也有媒體持反對立場,在這兩個階段,政府的公關需要持續與記者溝通,理解民意(public opinions)並做出回應,第五階段時,2030雙語國家政策名字可能已經成為一個象徵符號,記者在報導中政策名字的時候,民眾產生預示效應(priming effect),民眾了解到符號所代表的意義,第六階段,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透過研討會、論壇、學校朝會將議題擴散出去,讓小孩子也知道雙語國家政策,然後乖乖學習英語。
該政策議題經歷了上述階段之後,目前已經深植於學校當中,學校的老師都知道雙語國家的政策,偶有批評,但雙語國家政策目前可能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