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male astronaut with glass helmet
Female astronaut with glass helmet

科幻電影以科學現狀假想未來發展,若沒有科學做基礎,幻想的情節就不算是科幻,此類型的電影大多建立在科學已知的事實基礎上,透過想像的方式探究科學未知的部分。

科幻電影中衍伸的科學原理可能是創作者自己所設定,以回到未來電影為例,布朗博士為了進行穿越時間的實驗,從恐怖分子那邊取得鋪元素,讓男主角馬汀回到1955年,爾後,為了回到1985年,博士必須再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實驗,但1955當時,很難取得鋪元素,因此,男主角與博士就商議,利用閃電的能量,啟動時光機器,順利回到1985年。片中的穿越時空的方法是虛構出來的,但觀眾也不會將片中的科學原理當成現實生活中的科學來看待。

因此,科幻電影的類型包括太空旅行、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未來世界、外星人入侵及怪獸電影(Monster Movie)、世俗科幻、超能力與超級英雄、時光旅行、啟示錄與後啟示錄的末日世界等元素。

太空旅行

Science background fiction interior rendering sci-fi spaceship corridors yellow light.

太空旅行最早可以追朔到Georges Méliès的《月球之旅》,Georges Méliès將魔術的戲法,運用到了電影膠捲上,利用重複曝光、淡出淡入技術,製作這部影片。《月球之旅》的第一幕,工廠製作出了巨大的砲彈,而探險家進到砲彈裡面,群眾們將砲彈放到大砲中,便把探險家「打」上了月球,探險家從砲彈中出來之後,便遭遇到了月球人的襲擊,隨即與他們展開了一場大戰,月球人被打成一道道的煙霧,最後,探險家們返回地球,受到人民的歡迎,為他們立了一座紀念碑。

這種拓荒活動也出現在太空西部片(Space Western)當中,人們離開地球,到遙遠的行星開墾,在過程中,會遇到有敵意的外星生物,或是遇到願意出手幫助的外星文明,因此,主角們將運用政治與外交手段解決眼前的問題。或者,若遇到了軍事武力強大的敵人,電影就有可能走向軍事科幻(Military Science Fiction)電影,以宇宙戰爭為核心,對抗另一群邪惡的人類、外星人、巨大怪物。

怪物電影(Monster Film)及外星生物入侵

Alien (xenomorph) comes out of the dark shadow (close up)

怪物電影(Monster Film)指的是人類對人或生物進行基因改造,但卻因科學實驗的失敗或意外,造成人或生物的外在形體、身體比例的改變,這些怪物逃離了實驗室,找尋食物、造成了破壞。或者是人類製造環境汙染、進行核武試爆,使得當地的生物變成了怪物。

1910年,愛迪生片廠改編自瑪麗·雪萊同名小說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科學家法蘭肯斯坦將人類的屍體肉塊加以縫合與拼貼,並賦予生命,創造出一種人形怪物。人類展現扮演上帝角色的慾望,跨越自然物種繁衍的常理,科學家獲得支配生命的權力。然而,這樣的怪物,原是科學家心中想像的產物,他期望怪物能服膺於人類,但最後,怪物卻與其對抗、衝突,反而帶來巨大的反撲。《科學怪人》反映了十九世紀的人對於科技發展感到不安與恐慌的心理。科技文明發展的本意是要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結果卻嚴重影響到人類身心靈的平衡。(Prom Lin,2007)。

隨著太空科技的發展,人類開始能夠接觸到宇宙時,對於外星生命存有擔憂與幻想。因此,自 1950 年代開始,出現相當多描寫外星物種的科幻電影,認為外星物種未來將入侵地球,或者是人類前往其它星球時,遇到未知的外星生物,而受到攻擊。

啟示錄事件(apocalypse Event)與後啟示錄未來

Nuclear disaster survivor with gas mask

基督教聖經的最後一章節為啟示錄,裡面談到「末日」的概念,世界將發生許多大型災難,這個預言,是由耶穌基督的弟子約翰所撰寫,因此,許多電影人對世界末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將末日的概念融入災難片當中,創造出絢麗的特效景觀。

由啟示錄事件所延伸的則是後啟示錄未來(post- apocalypse Future),描述大災難過後倖存的人類所生活的未來,原本的城市都成為了廢墟,人們必須合作或是打敗惡人,才能夠確保自己的食物、資源、居住環境不被奪走,不管是啟示錄事件或是後啟示錄未來,都會有貧窮的一方,與富有的一方,彼此帶著不同的想法去面對末日。

反烏托邦世界與烏托邦世界

Tree and sea at sunset

烏托邦未來世界(Utopian Future)中,人類透過科技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在美滿生活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巨大的陰謀,而這種陰謀只要一爆發,就會導致世界崩潰,而主角的工作就是要阻止陰謀。反烏托邦(Dystopian Future)的未來世界則不一樣,是資源短缺、天候惡劣、環境嚴重汙染、難以取得食物的世界。

這類的世界有時要求人們犧牲一部分的自由,讓國家做主,決定人民的命運,上位者有時會透過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消除人們對現狀的反彈,有人違反規定,就必須處罰或思想改造,讓每一個人都能分配到同樣的資源、想法。漸漸地,企業會成為托拉斯般的巨獸,掌握有各種最先進的技術,不惜犧牲一部分人民,也要維持住自己的權利、利潤。

超級英雄與超能力

Camera Shy

這種類型的電影介於奇幻與科幻之間的灰色地帶,主角擁有獨特的科技裝備,讓他可以做到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相對的,反派角色也可能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擁有強大的武器、魔法般的超能力,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壞主角所處的社會,主角將與反派角色有過招的機會。

但是,在超級英雄的系列電影中,如漫威宇宙、DC宇宙所出品的一系列超級英雄片,反派與正派的的腳色也有可能轉變立場,反派會因為化解誤會、良心譴責,而在下一集中成為正派角色,正派角色也有可能被欺騙、洗腦而成為下一集的反派角色。

反派角色若是執著於殺戮、破壞社會秩序,編劇也可能為反派角色安排咎由自取的結局,讓反派的超能力者被自己的科技反噬,像是蜘蛛人第一集中的反派綠惡魔,在電影結束前,想用武器從後面偷襲蜘蛛人,結果,蜘蛛人躲開了綠惡魔的武器,傷到了綠惡魔自己。超級英雄電影多半都會以著「正派勝利、反派失敗」的結局為主。

架空歷史(alternate histories)與平行宇宙

Event Horizon, Singularity, Gargantuan, Hawking Radiation, String Theory, Super Gravity

一段虛構的歷史可以作為一個講述故事的前提,常用於探討倫理、道德、政治,像電影明日世界中,編劇人員了一段虛構的歷史,二十世紀初,愛迪生、巴黎鐵塔設計師艾菲爾、交流電之父特斯拉和其他頂尖的科學家、藝術家們組成了一個祕密團體,共同打造一個理想計畫—「明日世界」。而主角在偶然的機會下,拿到了進入「明日世界」的鑰匙,去到了另一個平行宇宙的地球。

這樣的平行宇宙的概念也影響了一些美術風格 — 蒸氣龐克(Steampunk)跟網路龐克(Cyberpunk),蒸氣龐克假定歐洲工業革命時,蒸氣的技術的發展遠比現實中的技術發達幾百倍,蒸氣可以運用在火車、飛船、機器人、所有科技物品上,在那樣的世界中,機器是由黃銅、閥門、皮革所組成。而網路龐克則是假定電腦硬體、生物技術比現實中的技術發達幾百倍,在這樣的架空歷史中,城市裡都是高樓大廈,處處都是閃爍的霓虹燈,人們成為了賽博格(cyborg),有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作為生活的幫手,除此之外,科學家所擁有的生物技術,可以創造、改造所有的動植物,奴役這些生物來達成特定的目的。

世俗科幻(Mundane Science Fiction)

Female and robot hands reaching to each other on blue background

世俗科幻描寫真實的科學和真正科技的小說,故事中的大多數的科學技術都是真實的,故事場景大多發生在地球,時間點設定在比電影拍攝時間稍晚的未來,將人類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拿來討論,環境汙染、數位隱私、全球化、貧富差距都可以成為電影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