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r typing with retro writing machine.
Writer typing with retro writing machine. View from above.

新聞本質上是一種訊息,我們從事新聞活動,無論是口頭的、書信的,還是讀報、聽廣播、看電視、上網路,根本目的還是在於獲取外界變動的訊息。因此,訊息是整個新聞活動的一根主軸。

新聞訊息五要素為When、Where、Who、What、Why,但也有人把How給加進去。

構成新聞訊息的元素

新聞本質,由三大元素構成,

  1. 事實(facts):實實在在外頭發生了的事實(actual accurrences)或者情境(situation),或者令人焦慮的困難(tough)和意識形態等。
  2. 人(man):主動解釋新聞的閱聽人、新聞來源以及媒介人,沒有了他們,新聞就湊拼不易。
  3. 新聞內涵:必要是大多數人感到興趣(public interest)的人情趣味故事(Human Interest Story,HIS)。

早期的新聞訊息特性

傳統的新聞價值是以衝突興、傳奇性、刺激性、顯著性及鄰近性為主要的衡量標準。但是這些觀念卻多屬於「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競爭下的產物,喪失報紙本身對讀者及社會應負的責任。傳統新聞乃:

  1. 強調最新的與最近的:容易忽略正確性,並導致不平衡。
  2. 強調最顯著的:容易造成「新聞製造新聞」(news makes news)。
  3. 強調最反常的與最有趣的。

新聞訊息的特性

蓋爾通(J.K Galtung)與魯吉(M. Ruge)的研究,認為新聞事件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主要決定在本身的新聞特性,包括:

  1. 時距(time span):即與媒介工作時限,配合得上。
  2. 強烈性(intensity):或稱「門面價值」(threshold value),事件規模很大,或者重要性可能突然增加。
  3. 清楚(clarity):不會「拖泥帶水」,也就是事件的意義越不受懷疑,就越可能被報導。
  4. 文化上的接近性或關鍵性(culture proximity or relevance)或事件的連續性
  5. 事件的出乎意外(unexpectedness)
  6. 符合心意(consonance):事件符合一些既定的期望和預期
  7. 連續性(continuity):事件被確定俱有新聞價值後,媒介就會持續地去注視該是件及其相關的大、小事件
  8. 湊合(composition):即新聞事件,會因在媒介生態中的地位而被選取,例如:電子傳媒廣播了,印刷媒介也跟著報導。
  9. 地域主義:紐約時報駐非洲記者魯卡斯(Lukas),在1974年時就曾借用「阿富汗主義(Afghanistanism)」一詞,來描述某些美國媒介在報導國外消息時,總有一個主觀意念,距離本國越遠,越不重要,報導的立場越不客觀。
  10. 種族及意識形態:國際新聞總是傾向種族中心主義,若意識形態相似,且政治和經濟間相關聯,則期間的國際新聞流通量便大
  11. 媒介週邊附加數據(extra-media data):羅森袞(K. E. Rosengren)在新聞屬性上再加上政治、經濟等經由調查、評估之後而得到的數據,以及有關已經報導的客觀性事實:諸如此類的「媒介週邊附加數據(extra-media data)」

上述這些新聞屬性,如果累積(additivity)越多,則越可能成為媒介上的新聞,而縱然新聞事件在某個因素上較弱,則只要其他較強的因素能補強過來,那麼,基於這些其他因素的補充性(complementarity),也有機會見報,而只有在個個因素都很弱時,這一新聞事件就會被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