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edialibrary.tw/archives/11165

二、您認為未來新聞報導的那些功能會被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所取代?請分析新聞媒體引進 AI 技術後,會引發那些值得注意的新聞專業倫理的問題?該如何解決?(25 分)

新聞媒體的哪些功能會被取代

一、重複性高的例行工作

AI透過「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學習大量文章、圖片、影片,然後進行「自然語言生成」(NLG)做出圖表、財經數據的新聞與體育賽事結果報導等重複性高、可格式化的常規新聞體。

二、外電翻譯

AI可以快速翻譯大量稿件,但仍需要人工審核,以確保翻譯沒有問題。

三、針對閱聽人的偏好推薦新聞

基於數據新聞學(Algorithm journalism),AI抓取股市數據、財經、選舉議題進行分析,AI也可以根據受眾閱讀偏好進行適性化推薦,推薦閱聽人可能有興趣的新聞。

 

AI可能造成的新聞專業與倫理的衝擊

 

(一)缺乏媒體倫理及核心功能

AI缺乏新聞媒體傳遞正確訊息、提供多元觀點的功能,無法提出創新、獨特看法或提出批判,更難以進行採訪,並運用媒體倫理判斷新聞、評論是否應該刊登,此外,AI技術目前還無法辨別資訊來源與檢測可信度,AI產出的新聞還是需要記者來把關、查證。

(二)使用倫理之爭議

新聞媒體使用AI產出新聞,使一般閱聽人難以辨識出新聞是出自於AI之手,因此,使用AI產製新聞,應該要標上警語,來告知讀者不可完全相信AI新聞。

另外,使用AI產製新聞還有另一項爭議,AI所抓取的資料來源可能是別家媒體的新聞,此舉侵犯了著作權、隱私權、資料保護等疑慮,英國報業發起了「Make it Fair」的活動,各大報業的頭版當天只刊登大大的藍色方塊,上面寫著「Make it Fair」的字母,闡述了AI公司在沒經過允許下就侵害新聞媒體的著作權、合理使用權的爭議。

(三)AI產製假訊息

AI可以針對特定族群散布不實訊息,進行病毒式傳播,企圖影響民意,甚至還可以造假照片,有圖也不一定有真相,對民主國家造成損害。

 

新聞業應對方向

AI產業逐漸受到重視,但也造成了相對應的衝擊,就此,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RSF)已於2023年7月宣布,將與WAN-IFRA、亞太廣電聯盟(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Union, ABU)、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Journalists, ICIJ)提倡成立國際委員會,邀集多名來自新聞學、AI、數位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起草「媒體人工智慧憲章」(AI Charter inMedia),為媒體使用AI建立行為準則、權利及義務提供相關的監管措施與建議。

而其他媒體也開始商議AI對於讀者不在新聞媒體網站閱讀新聞的機會,這同時會導致廣告收入惡化,一些媒體組織夥同數位內容產業非營利性單位Digital Content Next商議訂定AI工具可如何使用媒體所產出內容之相關規範,並發布「生成式人工智慧開發與治理原則」,以解決有關安全、智慧財產權利、透明度、問責制與公平等問題。

在打擊假訊息方面,路透社、Meta也設計AI工具來查驗網路中的錯誤訊息或假訊息,而歐盟則期望大型數位平台明確註記由AI生成之文字、影像與音檔,以遏止不實資訊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