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即時新聞」是近年來頻繁出現在新聞媒體的一種內容類型,請回答下列 提問:
(一)即時新聞如何定義?特性為何?(10 分)
即時新聞的定義為具有即時性、時效性新聞價值的報導,即時新聞打破了過去的報紙截稿時間的限制,記者每一分鐘都可以『截稿』。
即時新聞的重視『時效性』,新聞組織設置新聞上傳系統,讓記者不在公司也能夠交稿件給編輯審閱,編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審閱之後,就即時發布給觀眾閱讀,新聞成了『麥克新聞』(McNews)般的速食,犧牲新聞的正確性,內容也變得淺碟化,未對新聞事件的深入分析。
(二)即時新聞對新聞組織和新聞工作者有何影響?(10 分)
即時新聞對新聞組織來說,能夠快速獲取流量,帶來更多的流量變現,使新聞組織得到更多利潤。這種情形導致一些新聞媒體不願意做深度新聞、調查性報導,因為做深度報導要花更多時間,而觀眾早已失了閱讀新聞的興趣了。
因著網路媒體的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的特性,記者可以利用網路、通訊軟體進行遠距離採訪,減少了前往新聞目的地的時間,但這也同時改變了記者的生活節奏,記者需要更快撰寫稿件,工作壓力增加。記者為了減少趕稿的壓力,可能會直接接受消息來源的資訊津貼,記者與消息來源成了共生關係,而不願意質疑消息來源的資訊,這使新聞報導承襲了消息來源偏見(bias)。
即時新聞也導致了另一種現象,記者參考了其他的媒體的即時新聞,然後也去同樣的地方採訪類似的對象、事件,各家新聞台的新聞趨於同質化。這種抄襲現象使過去喜歡做扒糞新聞(muckraking journalism)、調查報導的新聞工作者喪失了成就感、優越感,每次挖到大獨家,一天內就被抄走了,明星記者的光環不再,記者在新聞組織中的地位降低。
(三)政令宣導部門如何因應即時新聞?可能導致何種後果?(10 分)
政府部門應該要時常查看即時新聞,並進行議題管理(issue management),從即時新聞中找出可能會變成危機(crsis)的議題,並為議題命名,政府新聞人員訂定議題溝通策略,協助利利益關係人與政府部門溝通,這樣做可以降低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與政府間的潛在衝突。
但是,如果政府常常接受即時新聞的觀點,可能會導致民粹超越專業,政府難以制定重大改革政策,行政變得保守。此外,新聞組織與政府亦可能是對立關係,當政府制定新聞媒體相關法案時(如:制定媒體『黨政軍條款』、政府成立公共電視、『反媒體壟斷條文』)時,媒體使用頭版即時新聞大肆批評,此為媒體鞏固自己既有權力而做的即時新聞,而非為大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