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中,我們聽到的主要都是西方的觀點」與「在兩岸關係中,國際上聽不到臺灣的觀點」 ,以上兩個陳述,牽涉到那些國際傳播的概念?有那些不同的理論立場和看法?在歷史上,有那些國際 傳播的實務試圖解決相關的問題?這些觀點和實務,那些是臺灣可以參考或曾經採行的有什麼困難?如何突破?請申論。(25 分)

以上兩個陳述牽涉到了國際新聞流通與產製的不平等與依附(dependency)的觀點,目前,國際新聞大多由大型通訊社製作、提供,其中五大通訊社皆由中心國所有,台灣偏向半邊陲國家,較難把本國通訊社的新聞販售給其他國家。當別的國家購買五大通訊社的新聞時,就會被通訊社所屬國的觀點所左右,受到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記者的觀點影響,而不會受到台灣記者的觀點的影響,因此,國際新聞大多充斥著西方的觀點。

但是,這種說法也曾受到挑戰,西方學者認為通訊社並未對開發中國家報導偏頗,當記者在撰寫新聞時,若新聞越是中立客觀,越能賣給更多市場,因此,通訊社大多會要求記者客觀、中立。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間的依賴(dependency)行為是以偏概全,一些研究指出,最受歡迎的新聞還是自己國家當地的記者寫自己國家的報導,當地記者的報導觀點也有可能被其他國家的記者所引用。

在歷史上,聯合國曾經透過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世界資訊傳播新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來改善國際新聞流通不平衡的現象,而各國也努力成立自己的通訊社,中國政府成立了新華社、央視,製作屬於中國觀點的新聞,有時透過跨國合製、合作,將觀點傳播到南美洲、非洲。除中國之外,卡達也成立半島電視台,並設有英語、土耳其文等其他語言的製播單位,傳播阿拉伯觀點的新聞。

而台灣也有自己的通訊社中央社,傳播中華民國政府的觀點,另外,台灣也成立了台灣+的OTT平台,想要將台灣文化傳播出去,但在成立之初,遇到了一些困難,

You Mi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