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傳播理論四、雖然臺灣新聞媒體、新聞網站,以及新聞頻道都很多,但卻常令人覺得資訊相當貧乏,到底問題出在那裡?請試著採用新聞或傳播學理觀點, 從媒介生態、媒體組織、閱聽人等不同取向分別論述。(25 分)
四、雖然臺灣新聞媒體、新聞網站,以及新聞頻道都很多,但卻常令人覺得資訊相當貧乏,到底問題出在那裡?請試著採用新聞或傳播學理觀點, 從媒介生態、媒體組織、閱聽人等不同取向分別論述。(25 分)
媒介生態面向
閱聽人覺得台灣新聞資訊貧乏,問題出在台灣報業趨於淺碟化,深度報導少,且有小報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媒體時常互相抄襲,只要一家新聞挖掘到熱門獨家後,其他家新聞媒體也仿照其形式去抄襲、跟進,並且高頻率、高次數的重複報導後續。
從媒介生態面向來看,Hill & Hokisson提到媒體集團透過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水平整合(horizontal integration)、多角化經營以增加市場佔有率。
台灣看似有很多平台,但新聞頻道媒體集中度高,新聞頻道、頻道代理商、新聞網站背後皆由同樣的經營者控制,新聞媒體為了確保穩定經營,會走向集團化(media conglomeration)、商業化,選擇以市場導向新聞學(market-driven journalism)賺取利潤,記者撰寫新聞時,重視媒介景觀(media landscape),放上最煽情、娛樂化、大眾化的內容,以獲取觀眾的注意力。
媒體組織面向
一、新聞室的社會控制
而商業媒體集團組織內部,有著Breed所言之『新聞室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現象,發行人有權去制定媒體政策(policy),記者、編輯便會遵循發行人之政策,將符合發行人政策的新聞優先處理,而不符合政策、廣告主及業務部觀感的新聞則予以省略、差別選擇。
二、「編輯室公約」有名無實
台灣的媒體發行人有著極大的權力,而記者較無工會、對抗團體來與發行人抗衡,台灣媒體大多有「編輯室公約」,但事實上,有些發行人仍能避開「編輯室公約」去影響新聞。
三、新聞缺乏「多樣性」(Diversity)
記者只能選擇避免冒犯發行人的政策而編採新聞。況且媒體集團的發行人時常擁有多個媒體,旗下的記者會按照集團發行人之立場、政治喜好去編採新聞,報導框架大多類似,某國立大學教授認為,台灣新聞只有藍綠、統獨的觀點去詮釋新聞,觀點缺乏多樣性(Diversity)。
四、媒體組織奉「收視率」為圭臬
台灣的商業電視台過去受到了「收視率」的禁臠,即便到了網路時代,「收視率」、「點閱率」、「觸及率」仍是媒體組織最重視的東西,組織便開始新聞世俗化、娛樂化,減少探討深度、嚴肅的議題,以便觸及最多的閱聽人。
閱聽人面向
閱聽人也是影響新聞產製的重要因素,閱聽人以Gunter的『資訊處理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觀看新聞內容,『資訊處理模式』為閱聽人解讀(encode)新聞資訊,提取(retrieval)過去儲存在長期記憶之相關知識來理解這些新聞資訊,並將新的訊息儲存(storage)起來。而當閱聽人接收到『感官主義』的新聞文本時,會使用較多注意力去進行『新聞辨識』(news recognition)或「新聞知曉」(news awareness)。
閱聽人的注意力是媒體最想得到的東西,新聞越是能得到注意力,媒體組織就越有向廣告主收錢的能力,因此,媒體組織會傾向製作博眼球的『感官主義』新聞來吸引閱聽人收看,而揚棄較為硬性的新聞(har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