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
報導文學是用虛構的對話或小說、故事講述真實歷史人物和真實事件,是一種文學體裁。報導文學以著有事實根據的新聞為基礎,但是用主觀的眼光與角度去描寫新聞,讓新聞訊息更容易、有效地傳達給讀者。
研究者認為這種文學體裁起緣於1914年的德國的通訊文學(reportage),起初,通訊文學批判工業革命後,社會所出現的黑暗面與階級問題,然後出版到報章雜誌上,引起社會的共鳴,後來傳到歐洲、俄國。
1930年代,報導文學的風潮出現在亞洲,而台灣則是透過楊逵的積極推動,開始了台灣報導文學的風潮,在《照見人間不平:台灣報導文學史論》一書中,台灣報導文學的創作與理論起源於吳希聖、楊逵的基本架構與概念。
報導文學大致與社會運動和媒體有高度的關聯。197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與報導文學同時快速的發展,在《中國時報》、《聯合報》中會刊出一些報導文學的作品,題材包括鄉土文學、反殖民、追索自身土地故事。報導文學的風潮大致是在《人間》雜誌出現的時候達到了高峰,1985年停刊時,台灣的報導文學風潮漸漸退下。
而到了Web 2.0時代,新興的「非虛構寫作」可能為報導文學找到了新的出路,2015年,斯維拉娜 ‧ 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非虛構寫作」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在Web2.0時代,網路普及化、社群媒體與部落格崛起,使得報導文學可以『非虛構寫作』的方式出現在網路上,甚至有Youtuber將過去的報導文學轉變成影片的形式在網路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