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台灣這些年來出現了「食通信」的媒體類型,試回答下列問題:(25%)
(1)假設您是某一「食通信」的總編輯受邀至大學演講,請向大學生說明,什麼是「食通信」?
「食通信」最早出現在日本人高橋博之所創辦的「東北食通信」開始延燒,高橋博之在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投入災後重建,為了振興在地農業,創辦了結合刊物出版與食材快遞的「東本食通信」,閱聽人收到刊物的同時,也會收到當季的食材。
過去,政府為了解決農村發展的問題,藉著鼓勵生育或青年移居想改善農村發展的問題,但效果非常有限。因此,「食通信」成了另外一種方法,「食通信」從媒體出發,藉著新聞編採、食材體驗、文化體驗活動,讓農村與消費者聯繫起來。
②您認為在數位社群媒體時代,為什麼會產生「食通信」這樣的媒體類型?「食通信」可以發揮什麼功能?有哪些限制?
在數位媒體時代,發展「食通信」的原因
在數位媒體時代,如果直接在網路上販賣食材,顧客很難從照片上感受到網路商店的食材與超市買到的食材的區別,顧客看不到、摸不到、聞不到食材的味道,也不會想在網路上購買食材。
因此,藉由「食通信」直送食材,可視為一種體驗行銷(experiential marketing)的方式,讓顧客可以直接體驗、試吃食材,來達到體驗行銷設計者的目的。
Schmitt認為體驗行銷有五種模式:
一、感官體驗:以五感為訴求,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行銷者提供感官的愉悅、興奮與滿足。
二、情感體驗(Feeling):引起消費者的情感、情緒。
三、思考體驗(Thinking):讓消費者感到驚奇、引起興趣、挑起消費者集中思考與分散思考。
四、行動體驗(Act):消費者感受並認同企業所要傳達的理念,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選擇某種生活型態,進而產生影響身體的有形體驗。
五、關聯體驗(relate):關聯行銷包含感官、情感、思考與行動行銷,消費者與某個角色、群體或文化價值產生聯繫,並對潛在社群或成員產生影響的體驗。
這五種體驗行銷模式有時是數位媒體所無法給予的,所以,農村才利用「食通信」來創造體驗行銷,將農業傳播與網路傳播做出一些差異化。
「食通信」的功能與限制
食通信的不只是一份來自產地的食鮮快遞,更是擔負城鄉溝通的功能,除了溝通,還可以做到資訊、教育、監督政府與休閒娛樂。
「食通信」會去採訪大眾媒體所較少採訪的農民、鄉村人士,或是做食農教育,探討農業與食安之間的議題(issue),或是報導觀光農業,吸引都市人在假期時到農村去放鬆。
不過,「食通信」仍然有其行銷上的限制,行銷除了重視體驗之外,也重視運送的速度,目前,超市、菜市場等通路常常都已經被大盤商、中盤商掌握了,大盤商、中盤商出貨、控制配額的能力很強,可以將都市的超市、菜市場填滿,許多顧客往往是在煮飯前去市場買菜、買現貨,所以,就算「食通信」報導了農村、產地的新聞,顧客可能最後還是選擇在超市、菜市場補貨,而不會從產地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