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假使我們將農業定義在廣義的農業、農民、農村範疇中,試想一個農業傳播相關的主題或事件,是你有興趣發展為小論文(essay)繼續探究,請就下面項目扼要說明這個小研究:

(1)研究背景(5%)

 

因應氣候變遷、糧食危機與科技應用,農業發展已成為普世價值,但國內卻較少有農業知能為內容的非營利網站的使用者經驗研究,有鑑於此,探討非營利農業網站的使用者經驗,具有其重要性及急迫性。

(2)研究目的(5%)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兩個,第一個是希望從使用者之角度,探討使用者使用非營利農業媒體網站的認知。第二個研究目的則是分析使用者的背景(年齡、職業、農業知識、務農經驗)是否影響到使用非營利農業新聞網站之使用意願。

希望透過達到這兩個研究目的,能夠對網站的使用者經驗有更多的了解,藉此來提升非營利農業知識網站的營運效益。

(3)描述一個你的研究案例試圖要對話的觀點或理論,並說明你的研究和這個研究論點的關聯之處(15%)

「使用經驗」是指,在使用特定產品或服務後,所產生的感受、反應或回饋,包含:使用者的情感、信念、偏好、認知、行為、身心反應。

「使用經驗」的理論甚多,其中,Davis於1989年提出第一版的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使用者有兩種信念:知覺有用性(percieved usefulness)與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知覺有用性是指使用者認知到使用了此產品以後,可以幫助其工作績效。知覺易用性是使用者相信此產品是容易使用的。不過也有研究表示知覺易用性也會受到知覺娛樂性(perceived enjoyment)左右。

TAM模式假設,使用者的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越高,越有可能接受這項科技。因此,有一些研究者將TAM模式應用在網站的研究上,發現對使用者而言,使用者的知覺有用性可能是網站知識能否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資訊實不實用是使用者最大的考量。

因此,在我們研究中,我們也採用較新版本的TAM模型來瞭解使用者對於我們的農業知識網站的認知及接受程度。

(4)研究方法(5%)

研究樣本

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調查,在問卷調查的卷頭需要強調受試者須為我們的農業新聞網站的使用者,以確立樣本之適當性。

研究問卷

因應我們的第一個研究目的是瞭解使用者對於我們的農業新聞網站的認知,因此,問卷的主要問題會與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相關。

然後,我們的第二個研究目的是我們想要了解使用者的背景是否會影響到使用非營利農業新聞網站之使用意願。

因此,問卷中的內容大致如下:

一、基本資料:性別、年齡、學歷、使否從事農業相關的工作

二、認知易用性的相關問題

三、認知有用性的相關問題

四、使用本網站的意願與習慣的相關問題

研究問卷的初稿會交由農業傳播領域之相關學者確認,確認題目與研究目的契合,並進行預試,由三十位使用者進行表面效度檢定,才會確認問卷的樣式。

研究問卷採用李克特氏(Likert-type Scale )量表來設計,在每個問題的後面皆有六個點。分為非常同意、同意、有點同意、有點不同意、不同、非常不同意,並給予6、5、4、3、2、1計分,問題皆為單選題,因此,受試者必定要從中選擇同意或不同意,而不會有「我不知道」、「中立」、「普通」這種回答。

You Mi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