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路即時新聞與網友新聞回應,已形成一種新聞循環之關係。請以去年 1129 的臺北市市長選舉為例來探討,此一新聞循環對民意氣候的影響?(25 分)
改題目:三、網路即時新聞與網友新聞回應,已形成一種新聞循環之關係。這種新聞循環對民意氣候有什麼影響?(25 分)
因著匿名與言論自由的特性,有許多聳動不實的言論常出現在新聞中,在即時新聞下面,有時會看見網友的道德價值觀評論,而具有爆料內容與批評的言語可能會成為新聞記者下一篇新聞的內容,不斷地進行新聞循環。
在Bourdieu的《論電視》一書中提到,在新聞場域中,文化資本受到社會權力階層控制,透過符號工具的塑造出的文化產物與流行品味只是反映出社會中權力支配者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壓制社會的工具,是一種虛假的民主意識。
即時新聞與網友留言的新聞循環是將名人事件大幅地炒作,透過引用網友刺激性的話語得到網路點閱率,但對於被報導的當事人來說則是傷害,即時新聞與網友回應出現時,報導中的話語(discorce)的力量其實就已經在運作,話語的力量並非顯而易見,有些是隱晦的滲入。
新聞循環對於民意的影響
(一)新聞循環背後的語言暴力展現
話語的力量是一種權力的展現,並不代表真理,當新聞談到男女關係、政府給予特定族群保障、世代差距議題,網友、記者與民意彼此的認知會互相影響。
比方説報導藝人戀愛的新聞,網友會發表對於女性、年齡差距大、外貌的討論話語,展現了對於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刻板印象與既存認知。
即是大多數人都對被報導者有同樣的觀點,但這不代表網友的觀點就是公正且真實。網友因為言論自由與匿名性,時常講出虛假的言論,就報導倫理來說,記者引用網友留言,應該要查證後再放入新聞中。
二、閱聽人將新聞報導中的「網友說」當作民意,實際上卻是虛假的真實
記者以「網友說」作為受訪對象,但那位「網友」到底是誰?是否能代表民意,令人質疑。記者與網友的關係是互相取悅、互相牟利的,記者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會在撰寫新聞時,在報導中加入網友的留言而表現出來,形成虛假的真實。記者的報導與網友的留言形成對被報導者當事人的形象塑造與評斷。
三、民意以著「自我想像的框架」
即使被報導者已經否認事實,但網友還是可以用「自我想像的框架」強加在當事人身上,以繪聲繪影、諷刺的方式描繪事件。民意仍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被報導者的負面形象。就算事件過後,記者進行了澄清或平衡的報導,但民意對被報導者所造成的傷害仍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