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數位時代人人皆可為記者,如此一來,新聞機構的價值何在?(25分)
數位時代,人人皆可成為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t),甚至人手一機,就可以做出新聞報導,但是公民新聞與傳統的新聞機構仍有些不同,傳統新聞機構仍有其價值。
新聞機構的存在價值大概有六種,首先,在體制與理論上,新聞機構遵守著傳統新聞學的新聞專業主義,而公民記者奉行著公民新聞學(civic journalism),相比新聞專業主義,公民新聞學才剛起步而已,許多理論都還在建構階段,像過程新聞學(process journalism)、「揭露透明性」(disclosure transparency)、公民新聞問責等概念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建構成完善的制度。
而新聞機構組織嚴謹,有自己的管理、經營機制,而公民記者需要自己管理自己的財務、法務、行政、行銷、網管、資安等行政事務,嚴重壓縮到寫新聞、剪接的時間,而且,新聞機構穩定的給予旗下記者薪水,而公民記者收入較不穩,一些公民記者經營自己的部落格,幾年之後就放棄了,重新回到職場工作。
而新聞機構是集體性(collectivism)的組織,組織內有各種不同專長的人才,還有各種不同新聞路線的主管,藉由眾人之力來完成新聞工作,可以做出較難完成、較花時間的調查性報導,公民記者需要一人多工,沒有太多人協助分工合作。
而新聞機構還提供培訓、升遷的機會,新員工剛進入組織之後,有時主管會安排培訓,以了解新聞組織的運作、新聞書寫方式及組織規範,而公民記者若要精進自己的能力,則需要自己報名培訓課程,花錢請教他人,花錢上課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新聞組織的守門人(gate keeping)機制,有時也會控制新聞的品質,守門人會看新聞稿是否查證周全、平衡報導、內文是否夾敘夾議、文章邏輯是否通順,而有些公民記者在缺乏守門人的狀態下,查證不夠周延或未做到平衡報導,而被被報導者控告,要求更正。
新聞機構有知名度,企業組織的公關部門或是爆料者往往比較願意主動提供消息給新聞機構,所以新聞機構有非常多既有的消息來源管道,記者會、新聞機構網站上的爆料專區、企業公關的媒體名單、讀者投書都是穩定的消息管道。而公民記者剛開始寫作時,除非以前做過跑線記者,不然都得從自己的社區、地方議題、NPO的公益活動、NGO的工作人員、親朋好友累積消息管道。
綜上所述,新聞機構在數位時代,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人手一機不代表新聞機構沒有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