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新聞學
紐約時報在面臨網路的挑戰時,依然堅持訂閱制的制度,而不是選擇向社會大眾提供免費的數位新聞,走向了品質新聞學(quaility journalism)的道路,品質新聞學定義為新聞媒體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記者只要有能力產製高品質的新聞,就應該以身為記者自豪,為此,紐約時報給記者良好的訓練,讓他們適應數位時代的新聞採訪模式,而不是作出大量粗製濫造的即時新聞。
慢速新聞學
漫速新聞學由Susan Greenberg提出,為的是反抗快速新聞帶來的負面影響,強調新聞品質、深度和準確性重於新聞速度,慢速新聞聚焦於生產優質、乾淨和公平的新聞,除了一般新聞,也常製作長篇報導與深度報導。獨立媒體無法與快速新聞的媒體競速,於是,部分獨立媒體(如:報導者等)就會選擇以慢速新聞學的方式創作報導。
創業新聞學
二〇一二年,波因特研究所(Poynter Institute)研究員布里格斯(Mark Briggs)出版了《創業新聞學:如何建構未來的新聞》(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how to build what’s next for news)一書,創業新聞學是新的潮流,探索媒體創業,以賺錢為生的新聞製作方式,在一些新聞學院開設的培訓機構,除了教授新聞學的課程,也教授創業的方法,學生先接受創業的訓練,然後進行創業計畫,學校會給予資金協助創業。
創業新聞學有支持與疑慮,支持者認為創業新聞學像是融合了商業與新聞學的一種實踐,是一種組織創新的方式,像是Boer跟During提出PMTO模型,PMTO的意思是融合了產品(product)、市場 (market)、科技(Technology)、組織(Organization)來使組織創新。
知名通訊社在面對數位匯流時代,也都融合PMTO中的四者來進行組織創新,像是美聯社成立Nerve Center多媒體新聞中心強化其在新媒體領域的競爭力,路透社重整組織與精實人員,利用社群媒體接觸閱聽人,並建立多媒體平台產製行動內容,提供社交工具鼓勵參與行動。
因此,創業新聞學類似一種組織創新的模式,路透社、美聯社已經成立近百年,在百年當中,科技的改變太快,要叫老員工、老組織快速適應新傳播科技、新企業政策需要較長時間,因此,成立新組織的時候直接將科技、產品(也就是新聞)、市場的思維融合在一起,或許是一種更好的媒體組織創新方法。
不過,批評者對創業新聞學仍有疑慮,認為創業新聞學可能會導致市場導向新聞(market-driven journalism)的問題,新聞原是社會公器,並非是獲利商品,以監督政府、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為主要目的,但創業新聞學過度強度市場與商品,可能會讓新聞商品化。
新聞商品化可能會使媒體變得迎合大眾的口味,使新聞變得更腥羶色,讓大人、小孩都受到強烈的感官刺激,新聞的涵化效果讓閱聽人從小就接觸到大量的消費、裸露文化,更嚴重的是,新聞往往呈現消費文化光鮮亮麗的一面,當記者報導新品發表會時,閱聽人便會思考是否要買最新的商品,但不會想到生產新商品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新聞可能會在污染問題發生二十年後才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