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以這次 Covid-19疫情的現象為例,闡明社會學探討社會不平等的核心理念。(20分)

這題不寫,我不是考台大新聞研究所:社會學,所以只寫傳播的部分:(一)請以這次 Covid-19疫情的現象為例,闡明疫情對於新聞業造成的影響。(20分)

疫情期間,政府召開記者會時,會以防疫為由限制記者的採訪權、採訪人數,或是用網路直播記者會的方式進行,這情況使得記者難以做一個「監督者」的角色。

此外,《傳染病防治法》、《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等法律規範也使持有不同意見的專家學者難以發表對疫情的意見,也難以質疑疫苗的爭議,記者報導的內容受到限制。

在網路直播記者會,記者線上提問的時候,網友會謾罵:「記者提什麼笨問題。」、「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洗版,或是記者留言提問了,指揮中心卻沒有回答到問題,網路直播記者會的流程大多由指揮中心掌握。

記者面對指揮中心掌握話語權的局面下,也有突圍的策略,分為直接或迂迴的反抗,直接的反抗包括撰寫報導,從記者會外的管道發掘議題,找出數據列表,呈現出防疫記者會未呈現的內容,記者仍能發揮監督政府的功能。

迂迴的反抗策略則是記者藉由線上記者會提問的機會,以「丟球」的方式,讓議題在記者會上曝光,而其他媒體也會「接球」地提問,網友看到多家媒體提問同樣的議題,可能會產生「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效果,認為封城造成的民生影響也很重要。

 

(二)Covid-19疫情期間,有一些重要的議題,未能受到台灣媒體的重視。假設你想跟媒體主管,爭取報導一個一直被忽略的疫情議題。請問,你選的主題會是什麼?為何此主題重要?(15分)

 

我想探究疫情對於在台灣的移工受到了甚麼樣的疫情的衝擊,在許多疫情的報導裡,大多都是報導本國產業所受到的衝擊,較少報導外國人的處境。

在台灣的外國人可能從事教育、醫護、餐飲、科技相關行業,各國之間的防疫規範不同,可能會使外國人難以工作,甚至是難以入境。

除了訪問在台的外國人之外,我也想在另一篇報導中報導在國外的台灣人的處境,我目前的工作會接觸到非常多外國人、台僑,他們有時會反映自己受到裁員、歧視的情況,因此,我的第二篇報導想要報導在外國的台灣人的情況。

 

 

(三)Covid-19 疫情期間,群體免疫、邊界管控、封城、戴口罩、社會距離、施打疫苗等等措施,到底哪些效果最優,各方科學家、各國政府、國際衛生組織等等,看法歧異。請問,從社會學的角度,會如何探討這類的科學爭議?(15分)

 

政府、媒體、專家、國際衛生組織對疫情的看法分歧,可能是一種框架競爭現象。

傳達疫情的訊息是一個互動和協商的過程,不同群體的新聞公關人員會運用自己的新聞框架和符合自己利益的框架策略展開競爭,藉此降低疫情對於自身群體的形象(image)的破壞。

框架競爭啟發自框架理論,Erving Goffman將框架應用到社會學的研究中,發現框架( frame)是個體運用基模(schema)來解釋事件,讓個體能感知、定位、識別、標籤看似無限的具體事務。

而Entman認為記者製播的新聞也帶有個人的框架,這種新聞框架包含傳播者(the communicator)、文本(the text)、接收者(the reciever)、文化(the culture)等四種要素。

新聞的傳播者(the communicator)藉由新聞主題的「選擇」及「凸顯」或「重組」,將記者個人的框架置入於文本(text)當中,從而影響接收者(the reciever)對於現實的理解。

因此我們剖析疫情的新聞時,我們看到國際組織、各國政府、科學家、公民團體都想要得到疫情新聞的話語權,國際組織的新聞人員希望維持組織的威望(reputation),國際組織的新聞框架可能是國際組織有能力處理疫情,但仍需要各國人民配合防疫政策。

而各國政府的政治人員所在乎的利益是贏得選舉、治好疫情,執政黨的新聞框架可能是政府處理疫情的績效,而反對黨的新聞框架則是執政黨的防疫缺失。

科學家在乎的是控制疫情,科學家不一定在乎哪個政治人物贏得選舉,科學家的新聞框架則是從科學的角度去支持或批判防疫措施、疫苗。

公民團體不一定在乎國際組織、各國政府選舉說法,偶爾會相信科學家的說法,公民團體的新聞框架策略可能會以疫情對民生的破壞,或是防疫措施對民生造成的影響。

這四個群體都希望自己的話語成為主流框架,便利用公關工具讓自己在乎的議題進入新聞媒體,因此就產生了新聞框架競爭。

 

You Mi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