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下的新聞是有關台大學生自殺的報導,分析其新聞框架,它如何解釋台大學生自殺事件其限制為何?(10分)

台大5天連3輕生在校生親爆「炸鍋」高壓真相-鏡週刊

許行君 Nov 14,2020

原報導出處:https://www.mirrornedia.ng/story/20201114web004/

正值期中考期間的台灣大學5天內驚傳3起學生自殺案件,引起社會震驚和關注,對此就有台大在學生分享自己「讀頂大」的心路歷程,曝光「炸鍋」壓力超大真相。12 日有一名台大學生在論壇 PTT 發文,針對近日接二連三的輕生事件,分享自己這些年在「台大」求學的心得,「我自己讀到快畢業了,老實說看到這些消息有點麻痹了,但自己的日子也要自己過,慶幸自己的心理狀態是承受的住。」

有人不解已經唸到台大算是很厲害了,為何會承受不了壓力?原po解釋:「事實上這些大多是以前在學業、考試上幾乎沒有受到挫折的人,第一次面對到這樣的壓力又沒有家人在身邊,或是根本沒有人可以說,壓力過大就炸鍋了。」

原 po也指出,雖然自己進了人人稱羨的台大,但還是感到相當迷茫。他表示自己在台大算是「低成就族群」,就是「大二以上沒有轉換跑道(雙轉輔重考),甚至學業成續在大約50%的」,原 po 無奈感嘆常常都在自問為什麼會做不好?或是失去了自己的目標在原地打轉。

好在原 po 有熱心教授相助,現在他已經找到自己喜愛的領域,原po 語重心長地表示:「希望各位能了解,讀到台大的學生在處理心理方面的能力不會比一般人好多少,如果能的話,關懷一下身邊的朋友,替他們解解憂」並出最近天氣轉涼又是期中考週,本來就是輕生事件的高峰期。

貼文一出網友紛紛感嘆「欲承其冠,必承其重。沒有表面看起來這麼輕鬆亮麗」「台大頭銜很沉重啊,之前同事犯小錯也被嗆『啊不是念台大』」「頂大生壓力真的大,同儕、家人、社會,自己給的壓力,不是一般人承受的起」

也有網友說明其實台大有「心輔中心」,但據了解預約不易,想要預約大都要等2、3週,心理輔導人力嚴重不足。也有不少民眾暖心留言「加油,多運動,可以釋放壓力」「辛苦了,菁英有凡人不懂的困擾」。

 

Goffman提出框架(Frame)是人們理解外在世界、界定情境的重要機制。Goffman更強調,框架具有定錨(anchoring)作用,成為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的主要詮釋。

而Gamson及Modigiliani提出媒介包裹(media package)的概念,主張媒介內容由一組詮釋框架賦予議題(issue)意義。一個包裹提供了濃縮的象徵符號,可以看出其核心框架及立場。Van Gorp則從媒介包裹的概念提取了「框架包裹」(frame package),並將文化脈絡融入「框架分析」中。

因此,我們運用Van Gorp的「框架分析」方法分析台大生自殺的新聞,台灣新聞報導的框架包裹以以下三大類為主:

一、進步包裹:這種新聞框架多呈現出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內涵,以正面、支持或肯定持續發展的態度為基調。

二、問題解決包裹:問題解決包裹框架提供政府或相關機構的政策及因應措施,或大眾對議題的想法與因應辦法。

三、危害包裹:此新聞框架強調議題所帶來的危害。

鏡週刊的這篇台大生自殺的報導比較多是採用了「危害框架」,從「壓力大」、「低成就族群」、「民眾對台大的刻板印象」、「心輔資源不足」的角度去推測台大生自殺現象的原因。

採用「危害包裹框架」的確是解釋台大生自殺的一種報導,不過,以「危害包裹框架」撰寫報導有可能會有些不足,「危害包裹框架」並沒有提到解決的方法。

 

 

(二)你如何從社會學理論解釋台大學生的情緒困擾?

(改題目,國考不考社會學。)你如何從其他傳播學或新聞學理論研究這則新聞?

 

(三)根據(二)的社會學理論,如果你來報導此議題,將採取何種新聞框架?並請說明此框架的意義與理由,接下來收集哪些資料?訪談哪些人士?(20分)

 

 

 

改題目:

如果你來報導此議題,將採取何種新聞框架?並請說明此框架的意義與理由,接下來收集哪些資料?訪談哪些人士?(20分)

 

如果其他記者想撰寫類似的新聞,可能也可以從其他的新聞報導框架來著手,台大生自殺的新聞可能無法用「進步包裹框架」來報導,自殺一定不是一種進步的行為,不要美化自殺,記者報導自殺時一定要加上警語來提醒讀者。

對此,我覺得台大生自殺的現象可以「問題解決包裹框架」來寫。舉例來說,原文提到,社會大眾對台大生有太多的刻板印象(例如:「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台灣最高學府、國家棟梁、資優生、台大生個性很特別、企業最愛用X大生不愛用台大生),若社會大眾可以對台大生友善一點,或許他們也比較不會去考慮自殺,社會給台大的標籤很重、很多,給了台大生很大的壓力。當然,若採用「問題解決包裹框架」撰寫新聞可能也有其他的寫法,像是記者訪問心輔人員,如何協助高材生調適壓力,也是一種撰寫的角度。

為了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需要搜集一些資料,去了解一些心理學、精神醫學的背景知識,然後設計訪問的問題。另外,我也去找一些關於菁英教育的資料,了解菁英教育的方式,台大的教育方式、考試可能比一般的學校難很多,另外,也有一些人在高中時,成績是班上的前幾名,但是高中的教育跟大學的教育完全不一樣,學生可能會產生適應障礙。

而在採訪的對象方面,我會去採訪台大生、台大校方,然後,我可能會去採訪心理師、精神科醫生,有些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可能也是台大畢業的,也帶有「台大校友」的身份,我可以跟他們訪問以前在台大讀書的情況。

 

You Mi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