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際網路上的假訊息(disinfonnation) 已經成為國際政治關注、與社會科學界跨學門的研究焦點,正確訊息、錯誤訊息(misinfonnation)與假訊息的差異,包括三類訊息的主要製造來源與各種類型的內容,影響社會學丶心理學或政治學家所關注的網路傳播過程,例如傳播之對象(性別、年齡、政治偏好、社會階層、人格等)、速度、範圍與造成的效果。

(一)請盡可能用您所知的社會理論,對這三類訊息的起因(製造者與動機)過程、與後果進行比較分析。(25%)

正確訊息是可由新聞組織、專家學者、一般公民、政府所發布,發布正確訊息的動機可能是想要宣傳(propaganda)、動員公眾、議題倡議(issue advocacy),傳播者藉由社群媒體或大眾媒體傳播,傳播正確訊息可以幫忙教育民眾、傳播知識、監督政府與企業、幫助人們社會化、娛樂大眾。

與正確訊息相對的則是假訊息、錯誤訊息,Wordle認為假訊息(disinformation)是蓄意造假,傳播者可能是敵對勢力、想滿足私利的人、政府、極端主義者,發布假訊息的目的是為了傷害特定對象、欺騙社會大眾、對他國進行認知作戰、攻擊競爭對手,傳播假訊息的後果是影響目標對象的心智、詐騙、獲取不當利益、使人們不相信政府、製造社會動盪、使人們接受極端主義者的主張。

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則是內容錯誤,但沒有明顯的惡意,錯誤訊息是不完整、模糊、不確定的資訊,傳播者可以是所有人,任何人都有可能不小心傳播錯誤的資訊,傳播錯誤訊息的後果是欺騙大眾、媒體公信力降低、讓人懷疑真實訊息。

 

 

 

(二)當傳統媒體遭到網路媒體衝擊下,您認為閱聽大眾接收這三類訊息的比例會產生何種變化?為什麼?15%)

 

當傳統媒體遭遇網路媒體衝擊時,人們接收到虛假訊息及錯誤訊息的比例會增加,正確訊息的比例會稍微降低。

 

原因

 

主要原因是,以前,訊息大多由專家學者、新聞媒體把關後發布,但到了Web2.0,任何人皆可在自己的網站、社群媒體上發布訊息,但在發布訊息的同時未做查證、懶得思考(lazy thinking),造成錯誤訊息、假訊息在社群媒體上快速傳播。

除了未查證之外,也有研究者分析人們資訊分享的行為,發現到傳播錯誤訊息的人有時候是帶著「為他人好」、專業知識不足才不小心傳播出去。

另一種原因是在後真相時代(post-truth)裡,傳播者被同溫層(filter bubble)的人所影響而分享假訊息,同溫層的人有時會因著情感上的偏好(喜歡某人或討厭某人、支持某事或反對某事)而不理性地發布假訊息,之後,傳播者就會得到同溫層內的人的認同,帶來快樂與滿足,融入到群體當中。

 

(三)政府、媒體與公民社會面對假訊息攻擊,可以採取哪些對策?試著評估這些對策的動機、成本與效益( 10%)

 

政府

一、成立第三方事實查核(face-checking)機構,並委託民間、專家學者經營,政府不可介入第三方事實查核中心的運作。

二、透過媒體素養教育提升民眾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能力,對象包含小孩與成人,讓人們在分享、閱讀訊息前養成查證的能力。

三、政府資訊公開透明也可方便民眾查證訊息,減少濫用國家機密保護機制的機會。

 

媒體

一、進行媒體改革,落實新聞自律機制,最好可以像國外知名新聞媒體一樣設置專責事實查核的部門。

二、給予記者足夠的查證時間,不要為了搶快、搶即時就隨意發布新聞。

三、社群媒體應該負起責任,使用人工或AI查證假訊息,並於假訊息下標示警語。若不小心標錯,也要給予當事人答辯的機會。

公民

一、參與媒體素養教育,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幫助家人養成媒體識讀的技能,當家人想要轉傳假訊息的時候,要阻止家人轉傳。

二、減少認知偏誤:認知偏誤包括(1)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人們喜歡使用符合自己信仰或期待的資訊。(2)內團體偏誤(in-group bias),人們喜歡自己所屬團體中的成員,容易相信自己同溫層裡的人。(3)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專業不足、無知的人通常講話比較大聲,容易自我膨脹。

You Mi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