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說明「公眾外交」 (public diplomacy)的特性,並以近期發生之特定媒體事件為例,說明傳播媒體如何成為公眾外交的一環。(25分)
Edmund Gullion在1965年首次將「公眾外交」定義為「處理公眾態度對外交政策制定與形成之影響」,爾後,而Hans N. Tuch則「公眾外交」定義為政府試圖營造與其他國家人民溝通的環境,避免他國人民誤解本國政府之外交政策與做法。「公眾外交」涵蓋的面向包括
- 超越傳統外交關係的國際關係
- 培養他國人民對本國的輿論立場
- 外交事務的報導及其對外交政策的衝擊
- 對職司溝通的外交官與記者間的溝通
- 跨文化的溝通過程
而隨著冷戰結束、全球民主化浪潮、網路普及,Cull提出「新公眾外交」( New Public Diplomacy),並將其界定「一國際行為者企圖透過對他國公眾之溝通交往來管理國際環境」,Cull認為新公眾外交有一些特性:
一、新公眾外交的主體不只國家行為者,還包括許多「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s),像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等。
二、外交工具不只限於外交官,也包括傳播媒體、科技、網路、社群媒體等。
三、開始打造國家品牌(National Branding),借用傳播、行銷理論來取代無趣的政治宣傳口號。
四、除了發展硬實力,也發展軟實力,發展國家魅力,將文化、態度及價值納入討論的範圍。
五、新公眾外交強調關係的建立(relationship building),行為者促成國家與外國受眾的相互溝通。
傳播媒體如何成為公眾外交的一環
傳播媒體對於「新公眾外交」有很重要的幫助,主要涵蓋了三個層面:
一、日常的溝通(daily communications):政治人員利用媒體向外國民眾說明內政與外交政策,民眾藉此了解兩國國際關係的發展。
二、針對議題或特定政策強化的戰略溝通(strategic communication):當他國損害到我國的國家利益的時候,我國需要向國際表達自己的立場。
三、媒體成為文化交流之管道:行為者利用媒體進行文化輸出,與他國人民發展長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