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數位落差形成數位落差的原因有那些?數位落差對新聞資訊取用的影響是什麼?社會不同部門有那些具體「縫補數位落差」的作為?(25分)

 

數位落差一詞最早由「Falling Through the NETII: 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調查報告所使用,將其定義為資訊擁有者與資訊未擁有者間的落差。隨後,美國積極投入整體改善電腦及網路的使用環境,希望能將社會上存在的數位落差問題轉換成數位機會。

第一層次的數位落差不僅是資訊未擁有者缺乏硬體設備,資訊未擁有者可能也缺乏使用資訊設備的能力。後來,Ezster從數位落差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第二層次數位落差」(Second-Level Digital Divide)的概念,強調了每個人所可使用的網路資源不均等,或是個人的網路技能(online skill)的區別變化。

數位落差對於深山或離島、偏遠地區的居民的新聞的取用造成影響,他們因為纜線未建置問題而無法使用網路取得新聞。這種現象將會導致青壯年人口為了學習、工作而不得不離開偏遠地區,偏遠地區只剩下老人,缺乏勞動人口,地方的經濟發展越發困難。

除了偏鄉地區以外,數位落差也會影響城市中資訊技能較低者取用新聞的權力,過去,他們從報紙、電視來取得新聞,如今,報紙成了網路新聞,電視成了智慧電視,功能越發複雜,設定也越來越繁瑣,因而導致資訊技能低的人不願採納智慧電視或網路新聞,而放棄了取用新聞。

對應上述之現象,政府必須制定縫補數位落差的政策,我國政府曾經推動村村有寬頻、部落有寬頻的計畫,目的就是希望解決偏遠地區無網路可用的問題,目前,村村有寬頻使偏鄉寬頻普及程度上升,也使弱勢族群享有寬頻上網優惠,縮減了偏遠地區的資訊教育落差問題,提升了孩子們的數位學習能力。

各國政府也著手處理資訊技能低的人的問題,以提供資訊課程的方式提升資訊技能低者的素養,各國提供資訊課程的方式並不相同,有些國家訓練失業者當講師,幫助資訊技能低的人提升資訊技能,也有些國家委託民間訓練機構、社區大學、市民大學提供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