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關「新聞媒體與媒體素養的關係」,請回答以下問題:
(一)數位時代媒體素養的主要內涵有那些?(9 分)
聯合教科文組織所出版的『媒體和資訊素養 – 政策和策略指引』,提出了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的內涵,一共有六種取徑:
一、匯流(coverage)取徑:媒體素養不只是教育議題,同時也是科技、文化和傳播議題。
二、人權取徑:明確規範主管機關的權責,不僅聚焦於人權本身,同時服膺人權的原則和標準,保障閱聽人之隱私權、名譽權、言論自由。
三、賦權(empower)取徑:公民應該要能近用媒體(access to media)、批判媒體,擁有權力去接收或拒絕訊息,可以做個主動的倡議(advocate)者,介入政府決策的過程。
四、知識社會為基礎的取徑:主張公民可以透過媒體近用各種媒體,以促成多元文化主義之目標,進而主張言論自由、了解媒體相關規範及法令。
五、文化和語言取徑:確保少數族群、原住民的文化權利,增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
六、以性別和發展為基礎的取徑:透過具性別意識的媒體和資訊素養政策,消除性別間的不平等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
此六項取徑涵蓋了所有媒體素養的範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各國政府通力合作,才能達成提升民眾媒體素養的目標。
(二)請從媒體組織與從業人員角度說明其與媒體素養的關係為何?(8 分)
新聞從業人員是民主制度中的第四階級(the forth class),負有傳遞真實、報導真相、監督政府的職責,現今數位時代的從業人員除了要了解傳統媒體之媒體素養外,也要提升對於利基媒體、自媒體、數位平台的媒體素養。
新聞從業人員與媒體素養最大的關係就是『識假』、『打假』、『查證』,記者時常從網路上取得素材,找到許多不明的圖片、影片,將素材至於新聞稿前,需注意是否經過拼湊、AI造假、修改,無法確認時,可請影像處理專家協助辨識,或是與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確認消息的真偽。一旦發現該素材是虛假訊息(disinformation)、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從業人員可以發表一篇事實查核的新聞,協助澄清訊息,提升公民思辨假訊息的意識。
另一種情況則是從業人員在爆料公社、社群媒體、ptt、Dcard論壇、自家新聞網站接獲一則爆料時,最好能與爆料者見面、訪問,留下採訪證據,並向被爆料單位求證,做好『事實查證』之後再發布新聞,我國媒體可以仿照國外的知名新聞媒體成立專責事實查核的部門,聘請鑑識專家來協助查證,提升專業度的同時也可減輕記者、編輯的負擔。
(三)請從閱聽人角度說明閱聽人收視新聞時所需要的媒體素養為何? (8 分)
從閱聽人的角度來看,數位時代的閱聽人從單向接收資訊的接收者變為雙向收發資訊之創用者(prosumer),面對此種情況,教育部參考歐盟媒體素養架構撰寫『數位時代媒體素養白皮書』,期望閱聽人具備以下五種思辨媒體訊息之能力:
一、近用(access):熟練的查找、使用媒體,探索、策展資訊之能力,包括能夠在數位瀏覽、搜尋、過濾、管理資料的能力。
二、分析(Analysis):運用思辨能力分析媒體及資訊的品質,同時考慮其潛在影響或後果之能力
三、創造(Creation):創造具實質意涵、符合需求之媒體與資訊,適當運用新興數位工具產製數位內容或訊息之能力。
四、反思(Reflection):將社會責任及倫理原則運用於自我認同與溝通行為之能力,藉以對自己知媒體生活有所認識並進行管理。
五、行動(Action):透過媒體來參與社會活動,行使公民權利,秉持著民主價值與態度參與政治行動
上述的五種能力之後設理論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要讓民眾成為耳聰目明的閱聽人,在面對新聞資訊時,能夠理性思辯、理解新聞。閱聽人看新聞的時候不要只是照單全收,也要思辨其是否為假新聞(fake news),閱聽人若發現了假新聞,不要分享出去,而是要阻止假新聞繼續傳播。像是在假新聞下面留言,提醒其他閱聽人此則新聞為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