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地特三等新聞學三、有關「新聞媒體與媒體素養的關係」,請回答以下問題:
三、有關「新聞媒體與媒體素養的關係」,請回答以下問題:
(一)數位時代媒體素養的主要內涵有那些?(9 分)
從閱聽人的角度來看,數位時代的閱聽人從單向接收資訊的接收者變為雙向收發資訊之創用者(prosumer)。面對此種情況,教育部參考歐盟媒體素養架構撰寫『數位時代媒體素養白皮書』,內容提到閱聽人具備以下五種思辨媒體訊息之能力:
一、近用(access):熟練的查找、使用媒體,探索、策展資訊之能力,包括能夠在數位瀏覽、搜尋、過濾、管理資料的能力。
二、分析(Analysis):運用思辨能力分析媒體及資訊的品質,同時考慮其潛在影響或後果之能力
三、創造(Creation):創造具實質意涵、符合需求之媒體與資訊,適當運用新興數位工具產製數位內容或訊息之能力。
四、反思(Reflection):將社會責任及倫理原則運用於自我認同與溝通行為之能力,藉以對自己知媒體生活有所認識並進行管理。
五、行動(Action):透過媒體來參與社會活動,行使公民權利,秉持著民主價值與態度參與政治行動
上述的五種能力之後設理論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要讓民眾成為耳聰目明的閱聽人,在面對新聞資訊時,能夠理性思辯、理解新聞。閱聽人看新聞的時候不只是照單全收,也要思辨其是否為假新聞(fake news),閱聽人若發現了假新聞,不要分享出去,而是要阻止假新聞繼續傳播。像是在假新聞下面留言,提醒其他閱聽人此則新聞為假新聞。
(二)請從媒體組織與從業人員角度說明其與媒體素養的關係為何?(8 分)
新聞從業人員與媒體素養最大的關係就是『識假』、『打假』、『查證』,記者需消息來源注意是否經過拼湊、AI造假、修改,難以確認時,媒體組織應聘請事實查核、辨識專家協助辨識,或是向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確認消息的真偽。
2017年的雜誌分析台灣的媒體記者採用「三器新聞」之比率高達43%,記者再取材時,一旦發現該「三器新聞」素材是虛假訊息(disinformation)、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記者可以發表一篇事實查核的新聞,協助澄清訊息,提升公民思辨假訊息的意識。
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教授建議媒體從業人員可以往以下的方向努力:
- 充實新聞自律中的事實查核規範
- 落實從業人員的教育訓練
- 強化從業人員防範假訊息的技能
- 強化編輯台審核作業,具高度敏感性、重大影響性的新聞,必須提報主管審核
(三)請從閱聽人角度說明閱聽人收視新聞時所需要的媒體素養為何? (8 分)
Potter提出「媒體識讀認知理論」(media literacy cognitive theory)時,將認知心理學應用在媒體識讀的課程上面,他認為媒體識讀的主要精神是將媒體素養教育的目標定位在人身上,因為是人透過新聞、廣告進行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ng)、透過媒體傳播改變其他人的認知。
Potter提到,媒體素養最重要的是讓閱聽人認識媒體傳播的特性,解釋人如何過濾訊息並從這些訊息中建構意義。
在「媒體識讀認知理論」中,媒體素養包括「媒體內容」、「媒體知識」、「媒體效果」、「現實世界」、「自我」等五大類基礎知識,這五類基礎知識幫助人們對於訊息更有能力做出更好的理解與決策。
媒體素養教師在教授五大類知識時,將強調媒體如何產製「內容」,新聞媒體如何「再現」(represent)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另外,教師也會讓學生擁有思辨新聞內容的「批判能力」(critical)。
最後,教師也要讓學生知道如何近用媒體(access to media),媒體素養課程給學生「賦權」(empowerment),讓學生了解如何維護個人權利以及增進社會公益。
「賦權」對閱聽人來說很重要的原因是閱聽人面對有政經優勢和強大影響的新聞傳播機構,閱聽人通常不認為自己有力量、有能力去質疑、挑戰。因此,教師會透過實作活動培養學生的信心,使每一個人覺知自己有權利、夠資格,並且具備思辨新聞媒體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