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沈默螺旋理論」(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在人們普遍使用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今天,此一理論是否仍有解釋力?試舉臺灣本地的例子說明並申論之。
Noelle-Neumann研究沈默螺旋理論(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探討西德的選舉的時候發現,在公共場合談論公共議題時,意見與輿論(public opinion)一致的一方會越來越願意發聲,使自己的立場更容易被注意到,但是在另一方面,意見與輿論不一致的少數方,為了避免被孤立而選擇保持沈默或迎合多數方,沈默的人越來越多,呈現螺旋式上升的情況。
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沈默螺旋依然有解釋力,在2024年總統大選前,原本有四位候選人,在做民調時,其中三位候選人的支持度大約都在二十五到四十上下,若其中兩黨的兩位候選人一起參選,就可能獲得勝利,因此,這三位的支持者都在臉書、Dcard、ptt聲援自己的候選人,唯獨民調比較落後的第四位候選人,他舉辦了連署,通過了成為總統候選人的連署門檻,表示他依然有支持者,不過他的民調始終落後,因此,他的支持者較少在社群媒體上面發表意見,而是選擇沈默。
由此可見,人的準統計官能(quasi-statistical organ)會嘗試預測輿論的風向,去感知意見氣候(Climate of Opinion),然後決定要發表意見或選擇沈默,不過,現今社會傳播通道(channel)多元,即使用大數據(big data)分析準確統計出網際網路上的所有留言,也不代表與真實民意完全相符。
2018曾經舉辦過同性婚姻的選舉,在選舉前,社群媒體上的多數人發表意見支持同性婚姻,在同性婚姻相關的新聞底下若是出現反對的聲音,支持者馬上群起攻之,反對者害怕被朋友孤立,而慢慢地選擇沈默,不在社群媒體上發表意見。社群媒體的主流民意是支持同性婚姻,出現了沈默螺旋的現象,但是到了公投開票,開票結果為反對修改民法,出現了開票結果與社群媒體上的主流民意相左的現象,其原因可能是同性婚姻的反對者可能是相信宗教團體的人或保守的年長者,而宗教團體時常以小團體傳播、人際傳播的方式宣傳,在教會、聚會所、清真寺、法會宣傳(propaganda),因此想要預測數位匯流時代的民意,可能不只調查網路,還需要以其他研究方法調查。
除了,反對者使用人際傳播、小團體傳播的宣傳之外,使用社群媒體的人大多是壯年以下的人,而老人不一定用社群媒體發表意見,但他們仍會去投票,若以使用社群媒體的人作為調查樣本,與投票人的母體仍有不同,有可能使民意調查失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