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ral staircase

106地特3等傳播理論一、何謂「沈默螺旋理論」(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在人們普遍使用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今天,此一理論是否仍有解釋力?試舉臺灣本地的例子說明並申論之。

何謂「沈默螺旋理論」(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在人們普遍使用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今天,此一理論是否仍有解釋力?試舉臺灣本地的例子說明並申論之。

Noelle-Neumann研究沈默螺旋理論(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探討西德的選舉的時候發現,在公共場合談論公共議題時,意見與輿論(public opinion)一致的一方會越來越願意發聲,使自己的立場更容易被注意到,但是在另一方面,意見與輿論不一致的少數方,為了避免被孤立而選擇保持沈默或迎合多數方,沈默的人越來越多,呈現螺旋式上升的情況。

而現今使用沈默螺旋作為理論基礎的研究者,除了探討民意與議題之外,也聚焦在個人的意見表達意願或迴避表達的策略,以及社交媒體情境中性別與身份認同議題。

在社群媒體上,有三個因子會影響人們意見表達:一、感知的意見氣候(Perceived Climate of Opinion) 、二、害怕孤立感 (Fear of Isolation)、三自我呈現疑慮 (Self-Presentational Concern) 。

一、感知的意見氣候:

意見氣候指的是環境中對特定議題或問題的意見分佈,會有主流意見與少數者的意見,主流意見有規範壓力(normative pressure),此壓力會影響個人行為。

一些對社群媒體的研究發現,個人從臉書社交圈中所感受到的意見一致性越高,會越想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害怕孤立感:個人為了避免被孤立,而選擇自己是否要表態意見,一些對社群媒體的實驗法研究發現,若意見氣候與受測者的立場不一致以及個人的害怕孤立感越高,都會使個人降低自己對Facebook貼文按讚、分享或評論的意願。

三、自我呈現疑慮:根據印象管理理論(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個人會嘗試控制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負面形象世人所不樂見的。個人在社交平台上不僅為了維護形象,更為了避免他人翻閱歷史紀錄而盡可能控制自我呈現。這是來自於個人內心對自我呈現的疑慮。面對敏感性議題,其他人會藉由自己在線上呈現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屬於何種立場,影響自己的外在形象。

 

 

 

 

沈默螺旋對社群媒體是否有解釋力?

沈默螺旋在社群媒體時代依然存在解釋力,但無法解釋所有社群媒體上的現象,現在,傳播通道(channel)多元,即使用大數據(big data)分析社群媒體上的所有留言,也不代表與真實民意完全相符,意見可透過社群媒體之外的管道傳播。

2018曾經舉辦過同性婚姻的選舉,在選舉前,社群媒體上的多數人發表意見支持同性婚姻,在同性婚姻相關的新聞底下若是出現反對的聲音,支持者馬上群起攻之,反對者害怕被朋友孤立,而慢慢地選擇沈默,不在社群媒體上發表意見。

社群媒體的主流民意是支持同性婚姻,出現了沈默螺旋的現象,但是到了公投開票,開票結果為反對修改民法,出現了開票結果與社群媒體上的主流民意相左的現象,可能的原因是反對同性婚姻的人可能是宗教團體的人或保守的年長者,而宗教團體時常以小團體傳播、人際傳播的方式宣傳,在教會、聚會所、清真寺、法會宣傳(propaganda),因此想要預測數位匯流時代的民意,可能不只調查網路,還需要輔以其他研究方法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