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nna, Austria, July 21 2017: Schonbrunn Palace, imperial summer residence in Vienna, Austria
Vienna, Austria, July 21 2017: Schonbrunn Palace, imperial summer residence in Vienna, Austria

一、何謂「媒介帝國主義」?媒介帝國主義對國際新聞的流動產生什麼影響?(25分)

 

1980年代至九零年代後期,跨國集團因著全球化的影響,席捲全球,而小型的本地媒體越來越難以生存,出現了文化帝國主義Culture imperialism的現象,文化帝國主義一詞出自Schiller的書,書中提到佔優勢的上層階級受到威脅、利誘,其所鑄造的社會機構,迎合甚至推廣了世界體系的權力中心的價值結構,就是文化帝國主義。

 

有人認為媒體帝國主義其實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的一種,也有人認為兩者不可以混為一談,媒介帝國主義Media imperialism是指小國媒體企業的所有權、結構及內容受制於大國媒體企業,在該理論中,大國透過高度集中的大眾媒體削弱小國的國家認同,而且,大國沒有互惠的誠意,大國不接受小國的文化輸出。

媒介帝國主義影響到許多種媒體,在此以國際新聞為例,早期,通訊社的功能,就是歐美國家將新聞資訊流通到殖民地,雖然殖民時代已經過去,通訊社仍然影響第三世界的新聞傳播,廣播、電影、電視普及的時候,歐美的資訊也大量流通到第三世界,形成一種國際媒體霸權。

事過境遷,歐美通訊社成了四大新聞通訊社(美聯社、合眾國際社、路透社、法新社),他們利用較高的財力、先進的科技,控制著社會主義以外世界的四分之三的國際新聞發布、流通,這些西方國家的通訊社所發出的新聞進入其他國家時,依然是一種單向傳播的資訊流通。

而且,Schramn分析亞洲報紙時,也發現來源是四大通訊社,四大通訊社對許多國家的報紙有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效果,也就是通訊社告訴亞洲各國的報紙應該要報導什麼。

當時,亞洲各國的報紙也可能是該國的菁英媒體(Elite media),這些媒體有新聞框架(the Framework),而菁英媒體又議題設定了二三流的媒體的框架,二三流的媒體又更少有人力、財力去自採新聞,所以,媒介帝國主義透過國際通訊社影響了多國的菁英媒體、主流媒體,而這些主流媒體又影響了該國的二三流媒體。

因此,媒介帝國主義應該是一個較為負面的詞語,是批評富裕國家的政策,媒介帝國主義也受到了批評,一些媒體史學家認為,在一些開發中國家,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和廣播節目常常是本地製作。而當地觀眾也不一定愛看通訊社的國際新聞,而更常關心本國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