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閱聽人商品?請舉例說明傳播產業近年來如何運用閱聽人商品,創造利基? 該運用趨勢對傳播產業與閱聽人影響為何?(25 分)
何謂閱聽人商品
閱聽人商品一詞是從加拿大學者Dallas Smythe一書而來的,Smythe認為媒體受到廣告商的影響,廣告商購買媒體廣告時,會看著媒體的收視率來決定要不要購買該媒體,因此,對媒體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閱聽人的數量,閱聽人的數量是媒體跟廣告商談價碼的商品,Smythe將此現象稱為閱聽人生品化。
舉例說明傳播產業近年來如何運用閱聽人商品
傳播產業利用閱聽人商品創造利基,首先,他們製作電視節目時,透過置入性行銷(Placement marketing)的方式,將廣告商的商品置入於節目內,明示或暗示的鼓吹消費意識形態(ideology),幫助廣告商販售商品。而閱聽人收看節目時,除了需要付訂閱費用給媒體之外,還看了廣告商的廣告,買了廣告商宣傳的商品,將錢交給企業家與媒體。
除了電視媒體,在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的數位媒體平台中,閱聽人還無償為媒體建立粉絲文化(Fandom),製作使用者生產內容(UGC)為喜愛的節目內容設計迷因(meme)來宣傳,傳播產業自己則省下了宣傳經費。
閱聽人商品對傳播產業的影響
閱聽人商品化對傳播產業的影響是傳播媒體成為了生產性的資本家,閱聽人為他們免費勞動、剝削,讓媒體變得以市場導向(market-driven),而不再是以擔負社會責任、監督政府為重。
在台灣,有缺陷「收視率調查」制度一直都令學界、媒體界詬病,「收視率調查」是閱聽人商品的一種實踐,收視率是一種「雙元產品市場」(dual product market),「雙元產品市場」是媒體同時面對兩個消費者,並且賣兩個產品給這兩名完全不同的買主;媒體賣媒體內容給閱聽人以收取訂閱費,同時又把閱聽人賣給廣告主,向廣告主收取廣告費。
閱聽人商品對閱聽人的影響
Jhally又延伸說明「閱聽人商品化」還包括閱聽人勞動,閱聽人看電視、追劇時,他們成了電視台收視率數字,然後被賣給了廣告主,閱聽人得到的獎勵就是電視節目。
Jhally在研究收視率的時候,發現電視台將一分鐘的廣告分成十秒、十五秒或是三十秒,這樣就可以在一個小時狂插廣告給觀眾看,增加對觀眾的剝削,媒體、廣告主就會獲利更多。
此外,閱聽人商品化也影響數位平台上的閱聽人,閱聽人除了上班勞動之外,下班之後,閱聽人創作UGC內容時,以為自己在分享(share)自己的生活,但其實,他們在幫網路平台做數位勞動(Digital Labor),除此之外,平台分析閱聽人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然後刻意投放閱聽人可能感興趣的商品廣告,這使閱聽人並沒有真正在休息,下班後依然被剝削、受資本家的意識形態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