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請討論新聞為何產生偏差(bias)?新聞偏差有那幾種?媒體和記者應該如何避免新聞偏差的產生?(25 分)
新聞產生偏差的原因
Merrill認為偏差乃新聞的本性,新聞偏差存在於政治與社會新聞中,這種偏差是因為記者自己的背景所導致,記者過去的教育背景、宗教、階級、性別、政治傾向、政治的意識型態可能是導致新聞產生偏差的原因,就算記者用正反並呈的方式去報導,仍然無法消去記者本身的基模與背景知識對於新聞價值(news value)的影響。
新聞偏差有那幾種?
新聞偏差的種類繁多,包括以下幾種:
一、政黨偏差
選舉新聞中出現政黨偏差,就像是支持某一政黨或是偏袒某一政黨的候選人。
二、新聞報導數量的偏差
某政黨或某候選人之新聞報導量的多寡,可按照新聞的則數與長度,以及報導的聲刺的次數與長度來評估。聲刺的定義就是就是在選舉新聞中,主角在新聞畫面上的臉孔畫面與聲音,以此來評估某政黨候選人是否有較長的曝光時間與曝光次數。
三、新聞報導次序、編排偏差
將候選人的小新聞穿插在負面新聞的附近,技巧性地集結負面新聞,此種編排方式有滴水穿石的傳播效果。
四、新聞報導語意偏差
John Merrill用語意學研究新聞報導,分析出六種語意偏差,歸因偏差、形容詞偏差、副詞偏差、全然意見、上下文偏差、攝影偏差。
五、視覺畫面的偏差
新聞畫面是由記者剪輯、配音的結果,是一種符號互動(symbolic interactionism)之結果,畫面會影響閱聽人對候選人的觀感,文字、標題的視覺設計也會影響到閱聽人閱讀的預存立場。
六、記者個人的偏差
記者透過個人主觀意識去篩選新聞,這大多是記者無意識中產生的偏差現象,這種偏差有時不具意圖性。
七、消息來源偏差(News source bias)
消息來源會為了鞏固自身之權力地位,精心策劃了媒體公關策略,然後以資訊津貼(Information Subsidy)之方式提供新聞稿給記者,消息來源的偏見及轉移到記者身上。
減少新聞偏差的可能方法
在實踐上,Mencher(2007)提出了三層報導的概念來減少新聞偏差:
第一層、直接報導事實,新聞記者呈現消息來源提供的原始資料,如同常見的客觀性報導。
第二層、發掘出現象背後的調查報導,記者對重要事實深挖消息來源提供的原始資料,以求獲得隱藏的真相,第二層報導是記者去挖掘真相,找出消息來源的偏見。
第三層、在事實(第一層)和調查報導(第二層)的基礎上做出評論和分析,在此種報導中,可請第三者來作出評論。
Tuchman (1999)指出,記者為了避免新聞偏見,有四種策略:
一、正反並呈
二、舉出證據,證明新聞是真的
三、引用消息來源的言論
四、以適當的邏輯順序排列
而彭家發老師則在著作中提出五種增加新聞客觀性的面向:
一、忠於事實
二、正確性與可靠的消息來源
三、平衡處理雙方資訊
四、去除偏見、刻板印象
五、完整性
因此,若你已經注意到以上所提到的面向,你已經盡力減少新聞偏見了,記者並非上帝,無法以全知視角報導真相,無法完全去除主觀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