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10分)

平台資本主義一書的作者認為平台是一個後設概念,是一組被設計與搭建的「架構」,企業在「平台」的架構下制定了遊戲規則,得以規範事件的出現與消失,在這個架構之下運作,平台內的角色相遇、交流、交際價值都在企業的掌握範圍內。

在傳播與媒體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它是何時出現的?(10分)

起初,電腦出現時,電腦工程師將平台視為一種可共享、可被改造、可被客製化的技術系統。當Web進入2.0時代的時候,企業推出部落格、社群媒體、網路遊戲、APP商店等平台,這些網站整合了多重服務,並讓使用者免費使用。

使用者在無償使用平台時,接受了平台的限制與規則,使用者在十多年內被平台「制約」,養成了使用平台的習慣。另一方面,平台轉換了商業模式的獲利來源,成長成一個席捲全世界的巨型企業,成了「平台資本主義」的代表。

需要什麼樣的物質條件?(10分)

平台是錢流、人流與商品匯流的地方,製造多邊關係市場(multisided market),Steinberg梳理日本的平台經濟,發現平台的崛起與網路基礎建設有關。

平台需要倚靠電信業者的網路基礎建設,提供較高的寬頻、網路,因此,平台與電信業者會產生衝突,電信業者認為自己提供了物質條件(纜線、訊號、基地台),平台才有可能運行,但平台業者也認為自己提供辦公室、伺服器、人力維護平台營運。

可以用什麼取向的傳播理論來看待與理解平台的意義?(10分)

請舉例說明。(10分)

我們可以創新傳播理論來看待早期平台傳播被採納的過程。創新傳播理論由Rogers所提出,Roger研究新事物如何擴散到社會中,最後如何被採納與拒絕。

創新(innovation)的定義為被個人、團體或社會看為新事物,就算是創新,其中,創新有五大特性:相對利益、相宜性、複雜性、可試用性、可察程度皆會影響創新擴散的速度。

相對利益:新事物比舊事物好的程度。

相宜性:新事物與使用者的經驗相符合的程度。

複雜性:創新被理解的程度、學習的難易度。

可試用性:創新可供試用的程度

可察程度:創新可以被觀察的程度

以社群媒體為例,社群媒體剛出來的時候,只有簡單的上傳照片、文字功能,與現在的社群媒體相比複雜性不高,甚至比部落格還要更容易使用。而且,使用社群媒體是免費的,人人都可以試用社群媒體,玩社群媒體上的小遊戲。

一開始台灣的臉書有開心農場、麻將、摩爾莊園遊戲、心理測驗時,使用者可以去玩這些遊戲,並且與朋友互動,可察程度相當高,一個朋友拉著另一個朋友一起玩開心農場、偷菜,許多使用者為了守護自己的菜園,不得不天天上線,養成使用的習慣。

而Roger在創新傳布理論中也談到,使用者在經歷了知曉、說服、決定、執行、確認的過程後,會決定要不要採納這項創新。使用者一開始被朋友拉著去用社群媒體,知曉並試玩了社群媒體上的遊戲、心理測驗之後,可能會決定每天上線看看自己的農場、朋友的動態,執行了一段時間之後,使用者的內心會進行確認,決定採納社群媒體或拒絕繼續使用。

在台灣,多數人選擇採納了社群媒體,其中臉書為台灣人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市佔率遠勝過其他媒體,因此,臉書可能壟斷了台灣社群媒體市場,掌握了台灣的使用者,若企業用戶想要接觸到台灣使用者,就必須向平台付出廣告費,才能提升貼文的能見度,造就了臉書的「平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