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台灣,許多環境運動者常抱怨,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的議題無法獲得應有的公眾與政治人物之重視,原因在於媒體不關切這一類的新聞。請問您認為情況是否真實如此,以及有何種社會學理論或概念可以加以解釋?其次,如果您是氣候變遷的倡議者,又有何種的運動與宣傳手段,可以扭轉其困境。(30%)

 

我認為台灣媒體確實較少關切氣候變遷的問題,原因可能是台灣媒體的閱聽人對氣候變遷的議題沒興趣,不喜歡看氣候新聞,媒體為了收視率只好先報導閱聽人愛看的議題。

台灣因為國際地位不被聯合國承認,沒辦法參加聯合國的氣候變遷的會議(如:COP)及國際組織(如:UNFCCC),民眾因台灣政府無法參與上述組織而對氣候變遷會議內容沒有興趣,自然也不想看這些新聞。

而媒體報導氣候變遷的另一個方法則是報導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用餓死、熱死、冷死、淹死的災難新聞來引人閱讀,閱聽人有時會關注災難新聞,但又怕讀完之後產生「認知不和諧」(cognitive dissonance)而新聞逃避(news avoidance),自然也想跳過災難新聞和環境議題新聞。

面對這樣的局面,氣候變遷的倡議者要進行議題倡導(issue advocacy)會更為困難,需要透過特別的「議題倡導行動策略」來做。

Berry與其他學者提到議題倡導時,有多種策略,大致上有直接議題倡導策略及間接議題倡導策略。

直接議題倡導策略是直接對決策者、對政策有影響力的人進行遊說活動,跟政府人士對話,直接溝通策略如下:

(一)陳情請願:利益團體到立法院集體陳情請願,透過代議士在立法提出。

(二)在場旁聽:利益團體到立法院旁聽立法過程,發出掌聲或噓聲,影響立委的態度。

(三)人情請託:中華文化講究人情,因此,利益團體請託官員或議員幫助。

(四)互惠交換:以競選經費、名譽職位或酬金來進行遊說,請求議員協助宣傳或掛名以利政策遊說的成功。

(五)直接代表:推派團體成員競選立法委員。

(六)直接溝通:直接與政府官員對談,或與立法委員接觸尋求支持,唯有讓立法委員了解法案之情形下,才有可能讓法案過關。

以上為議題倡導的直接策略,氣候變遷的倡議者可以利用直接策略向政府、立委遊說,訂立環保法案,在訂立環保法案的過程中,會引起媒體報導,閱聽人也會意識到氣候變遷議題的存在。

然後,氣候變遷的倡導者要利用間接遊說的方式宣傳,間接遊說是影響選民進而影響政府的遊說方式,間接議題倡導可由「公共關係公司」來處理,公關公司了解如何用媒體來傳播議題(agenda),間接議題倡導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影響輿論:利用新聞、廣告、公關、公聽會、刊物、社群媒體、推廣活動來塑造民意,立法院不敢輕忽民意。

(二)選區壓力策略:影響選民,然後選民會寫信、打電話、寄 E-mail、在社群媒體上發表言論,針對選區的議員進行接觸。

(三)直接訴諸民意:進行公投,讓全民一起決定環保議題的走向,環保團體曾發起「珍愛藻礁」公投,讓全體台灣民眾決定環境政策。

(四)抗議活動或示威遊行:這種活動贏得大眾媒體的注意,報導的篇幅會增加。停建核四覆議時,擁核者與反核者皆示威遊行,媒體報導增加,讓人們開始討論台灣是否能夠以綠能取代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