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地特三等民意公關四、解釋名詞: ⑶非抽樣誤差。
⑶非抽樣誤差。(12 分)
引起非抽樣誤差的原因
在調查過程中,由人為因素所造成的
一、代表性誤差:調查方法有缺陷,可能是問卷的問題含義不清或是誘導性問題,或是調查員在調查時不遵守隨機原則,有意選較好或較差的單位。
二、登記性誤差:指的是紀錄、計算、抄寫數據資料時所發生的錯誤。
三、機構效應(house effect)
四、受訪者虛假回答或不理解題意而回答
五、調查人員的經驗不足等。
六、彙整誤差:在整理、彙整、傳輸過程中產生的誤差
減少非抽樣誤差的方法
避免非抽樣誤差包括
ㄧ、調查員遵守隨機性原則,不能隨便更換、減少或增加,避免選擇較好或較壞的調查對象來達到自己原訂的研究目的。
二、問卷設計時先進行預試,避免題目變成誘導性題目,將所有題目的意思做到清晰、明確。
三、研究人員要認真訓練登記人員,盡量不要發生填表、登記之類的過錯。
四、調查設計者要熟悉調查目的和內容,對抽樣母體、抽樣範圍有一定的認識,在施測前一定要再三確認。
五、若涉及隱私,需要告知調查者資料保密來提高回答率。
六、採用電腦技術與科學技術減少彙整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