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何謂「置入性新聞」?為什麼新聞不能「置入」?請從置入性新聞的角度,探討此類資訊對新聞媒體及閱聽眾影響為何?(25 分)
何謂置入性行銷
置入性行銷源自於行銷學的產品置入的概念(product placement)的概念,又稱「品牌置入」(brand placement),是以付費方式將品牌、產品、商標至於大眾媒體內容中,以自然的方式呈現,讓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對產品產生印象。
禁止新聞置入性行銷的原因
當產品置入在新聞中的時候,會引發倫理的爭議。新聞組織會為了配合置入性行銷的廣告主而改寫新聞內容,通常是以正面的方式報導產品,這與新聞媒體本來應該要監督政府、監督企業的社會功能互相違背。
新聞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媒體的影響:傷害記者的工作自主權
置入性行銷傷害到了記者選擇採訪對象的權利以及報導主題的自主權,更干涉了記者的訪問問題、內容及報導重點。況且,記者本該以公正客觀的方式報導新聞,但在台灣,廣告主與業務部的權力完全壓制記者的言論自由,他們可以要求記者改變報導內容、扭曲事實,長期下來會造成記者明知道要誠實的報導卻又不得不講廣告主好話的「認知失諧」(cognitive dissonance)的情況。
新聞置入性行銷對閱聽人的影響:廣告新聞化
置入性行銷也會使廣告新聞化,廣告新聞化會誤導社會大眾、強化廣告訊息,讀者在記憶中無法分辨到底是新聞還是廣告,主要原因是,讀者在看新聞節目時,往往不喜歡看廣告,會趁機轉臺或去上廁所,所以將廣告包裝在新聞裡的話,讀者會以為是記者新聞採訪到的真實消息。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政府的新聞置入性行銷,讀者將新聞視為「第四階級」(The fourth class),媒體要監督政府的責任,過去,政府有時候會「買新聞」,來幫政府說好話,利用新聞媒體來宣傳(propaganda),違背新聞監督政府的功能,後來,立法院修改預算法禁止政府新聞置入,政府不可以直接購買新聞置入性行銷,媒體就想到另一種媒體尋租(media rent-seeking)的手段,利用媒體集團的上游的其他事業(如:出版社、食品業、金融業)來做「政府標案」,然後在利用集團下游的新聞媒體來宣傳,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還是被置入性行銷洗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