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傳播媒介的科技工具,一再演變及推陳出新。21 世紀的網路媒介的勃興, 也直接衝擊傳統媒介的整體面貌。在媒介匯流的此刻,網路媒介流行的 內容,諸如 Youtube、網紅、直播主及 OTT(over the top)等,與傳統電視媒介有何差別?從政策管制、產製者、訊息內容、閱聽人及效果等角度,試分析二者的變化?(25 分)
Youtube、網紅、直播主、OTT為新媒體上之視聽類型,與傳統的視聽媒體相比,有許多差別,新媒體與舊媒體的差別在互動性、分眾化、異步性、多樣化、低成本、跨地域、匿名和超文本,新媒體互動性高,網友們可以直接留言、選擇想看的內容,傳統電視若沒有數位化,無法與觀眾做更多的互動,最多是Call-in而已。
除此之外,新媒體的超文本特性也是傳統媒體沒有的,新媒體可以提供超連結,讓使用者可以看到更多與之相關的文本,而傳統媒體播放完烹飪節目後,下一個節目可能是連續劇,使用者沒有更多選擇。新媒體的營運成本有時比傳統媒體低,傳統媒體背後大多是媒體集團,無疑地將媒體營運成本拉高了。
新媒體的媒介豐富度比傳統媒體高,Trevino認為媒介豐富度高的媒體有下列特性:立即回饋、傳遞多重線索、使用自然語言、個人聚焦程度,目前,新媒體已經達成第一、第二、第四項,在自然語言處理上,未來的新媒體中的AI可能可以讓人用自然語言的方式做各種事情。
從面向去探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從政策管制面看,管理傳統電視的是廣電三法,而營運前需要 NCC的核准,新媒體的營運管制較輕,偏向事後審查,愛奇藝OTT在台營運一段時間後,政府才出手管制。
而從產製者面來看,傳統媒體講求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而且媒體組織有守門人(gatekeeper)來把關,而新媒體也有類似的現象,不過新媒體允許創用者(prosumer)產製內容,有時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產製模式。
而在訊息內容層面,傳統媒體以單向傳輸的產製邏輯設計內容,而新媒體可以單向傳輸或雙向互動的產製邏輯去設計內容,帶給人沉浸式(Immersive)的體驗,在互動的過程中,使用者可能需要與其他使用者互動、合作,宛如一個有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的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
從閱聽人面來看,傳統媒體的閱聽人是先驗閱聽人( the transcendent empirical audience ),他們收視的行為被轉化成收視率,然後被傳統媒體交給廣告商,而新媒體除了先驗閱聽人以外,閱聽人更是主動閱聽人(Active audience),自己可以生產內容,以觀展/表演(SPP)之刑事使用新媒體。
最後,探討效果面時,傳統媒體的時代,新媒體未出現以先,傳統媒體的傳播效果很強,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涵化(acculturation)的影響深遠,但是到了新媒體時代議題設定、涵化、沈默螺旋的效果打了折扣,閱聽人會自己主動去找尋資訊,媒體更難說服閱聽人,以致於傳播效果需要重新研究,出現新的探討面向,就像議題設定理論過往有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的議題設定理論,但到了新媒體時代,議題設定出現了第三層次 – 網絡議題設定(Network agenda setting),涵化、沈默螺旋應用在網路研究時,也出現了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