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社會充滿各種科技風險及健康風險等,媒體如何報導風險,影響民眾對風險的認知與評估。試申論媒體在風險傳播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 並舉一實例說明媒體的報導是否稱職。(25分)
風險傳播(2023年8月的答案)
風險傳播是為了讓公眾減少焦慮和恐慌,有效的風險傳播能夠快速提高人們應對、防範突發公共事件危害的意識和技能,消除無謂的空荒情緒,保持社會穩定,一個好的風險傳播活動有五個原則。分別為審視度勢、實事求是、口徑一致、設身處地、沉穩機智。
審時度勢指的是要充分掌握風險的發生原因以及狀況,媒體應該要重視專家和專業機構的建議,而不是重視星座專家、靈異人士的言論,在這樣的基礎上,設計風險傳播的計畫方案。
實事求是向民眾公布公共事件的發展和件展,並且要誠實的告訴民眾政府部門所採取的措施,媒體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但不要過度保證和承諾。
媒體與政府專家一定要口徑一致,如果媒體說的與政府相左,人們會不知道要聽誰的,除此之外,由於災難發生的時候,社群媒體上往往都會有許多假新聞、虛假消息,媒體需要協助闢謠,不要助長虛假消息傳播。
設身處地媒體對於民眾應該要有同理心,災難發生的時候,有些媒體為了新聞畫面而拍攝血腥、恐怖的畫面,造成民眾恐慌、焦慮,或是妨礙到救災,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記者與專業機構的公關、意見領袖合作的時候,記者有時會跟消息來源溝通,比方說:在訪問之前先做功課、或是先將訪綱交給受訪者,而報導錯誤的時候,應該要盡快修正,務必確保所傳遞的災難新聞是正確的。
2024年的答案
媒體在風險傳播中,扮演了改善風險承擔者溝通及決策能力的角色,幫助人們做出更佳的決策。主要原因是風險的傳播高度仰賴新聞媒體的報導框架,在Covid-19疫情的期間,總統的言論、公衛機構、主流新聞媒體、世界衛生組織是人們認知風險的主要管道(channel)。
風險傳播有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y)、情感撫慰、資訊尋求、召喚等功能,當人們無法準確預測決策的後果,就容易對事件產生恐懼、不確定性,此時,如果政府及媒體將正確的科學知識傳播到人們耳中,可以降低不確定性。或者,人們在社群媒體上召喚群眾力量來尋求、過濾錯誤資訊,也可以降低風險的不確定性。
案例:頂新餿水油
http://www.cschinese.com/word/228752018.pdf
研究者分析餿水油案,餿水油案發生於二零一四年,內政部警政署破獲一地下油廠,專門向廢油回收業者和自助餐廳收溝餿水、工廠廢棄脂油,再自行熬煉成劣質食用油、販售給全台攤販的小吃及食品公司,其中強冠向該地下油廠購買餿水油並製成食用油品,販賣到市面上,影響到食品加工廠、夜市、攤販和小吃店。
此事件引起了所有主流媒體的報導,主流媒體在司法案件宣判的時候,大量報導此議題,隨之失去新鮮度的時候,就減少報導,而社群媒體則是一直穩定的談論此議題。兩者互補的情況之下,食安議題的生命週期維持了整整一年,民眾對於食安議題的風險感知增加,願意花更多時間關注食安議題。
在新聞寫作的方面,人們期盼主流呈現較為正式的新聞,揭露資訊來源、求證的過程、正式的書寫語言與表達方式,能夠提升新聞的正確性,有助於風險傳播中,讓民眾有正確的科學知識。
在主題的選擇,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在本次事件關注的主題是政府的處理措施,但也有少部分樣本關注的是台灣食品業者受害的描述,在數十年的食安危機中,食品業總是說自己是受害者,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開始質疑食品業者背後的動機可能是形象修復策略中的切割責任策略,閱聽人與記者開始質疑食品業者論述的合理性( tenability)。
在報導框架的選擇上面,由於在餿水油事件之前已經發生過毒醬油、毒澱粉、毒奶粉等食安醜聞,因此,媒體早以熟悉從哪些框架切入,會吸引最多的觀眾,因此,當案件爆發後,傳統媒體對社群媒體產生了跨媒體議題設定的效果(cross-media agenda setting),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多將責任歸因於『政府』與『食品業者』,食品業者是危機事件的主角,社群媒體與傳統媒體皆對食品業者口誅筆發,而政府是制裁食品業者的執法者,但在本次的事件中,政府也是給予強冠公司GMP食品安全認證,是個把關不力的監督者,因此,傳統媒體報導政府時,也將危機歸因到政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