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enior depressed woman crying during group therapy.
A senior depressed woman crying during group therapy, other people comforting her.

透納(John C. Turner)與塔吉菲爾(henri Tajfel)提出有關團體影響力的「社會認同模式」(social identification model),將社會團體定義為:兩個以上的人,共享某種社會認同模式的觀點,團體成員不一定非有面對面的傳播關係不可,團體也不必然具有一定形式。個人的「社會認同感」(sense of social identity),得自其所讚賞與認同的團體。再者,這種社會認同感並非隨時充塞於心中,而是會有所切換,視所處情境而定,處於開啟狀態時,個人會嘗試以合於團體規範的方式行事。

社會認同模式改變了過去學術界有關團體的想法。首先,他強調團體成員身份是基於認知反應(我是誰?),而非基於情緒反應(我喜歡這些人嗎?)其次,社會認同模式強調人們所認同的社會類別,並非是脆弱、無關緊要的心理情愫,而是一種重要的團體成員身份,其三,他強調這種對於社會類別的認同過程,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力。人們十分在意其社會類別成員身份,因為攸關其我是誰的自我認同。

傳播學者普萊斯(Vincent Price)極為推崇社會認同模式,認為有助於了解民意形成過程,以及大眾媒體在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普萊斯強調大眾媒體在社會認同過程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對於民意形成有所影響。首先,大眾媒體描述何種團體認同在特定的議題上有所衝突,因此提示何種團體認同與該議題有關聯。其次,透過描述相關團體該議題的反應方式,大眾媒體呈現各團體的立場,因此也提示如何遵循其所認同之團體的規範行事。其三,某團體規範可能在其個別成員心中逐漸被誇大、激化,最後,人們將激化的團體立場規範內化為自己的立場,於是更可能公開表達這些旗幟鮮明的意見,各類議題的民意從而逐漸凝聚、成形。

團體規範範例:戒酒、戒菸團體

因為團體具有上述之社會認同感,團體常被當作促成變遷的策動者或工具,團體動力學的知識被應用在一些如戒酒組織、不增胖組織、戒菸組織,借助團體壓力與規範,使癮君子戒去吸煙或酗酒習慣,戒酒組織運用團體規範,使成員樂於對他人吐露自己貪杯的壞處,這些成員共享的規範有很多,包括隨時與其他戒酒者保持聯繫,鼓勵當眾宣示戒酒,期望團體壓力對其飲酒的念頭能夠有所約束,終於戒掉酒癮。

團體規範對廣告人員的啟示

研究健康傳播的學者已證實,結合團體影響力的傳播方式及為有效。史丹佛大學傳播系與醫學院合作的計畫,將傳播理論應用於健康傳播宣導活動,並評估其宣導效果。宣導活動目的是希望改變與心臟疾病有關的個人習慣:不當飲食、吸菸與缺乏運動。

研究結果顯示,同時採用大眾傳播與團體傳播進行宣導,並減少其吸煙量,但最有效的是同時採用大眾傳播與團體傳播進行宣導,該研究計劃的追蹤調查發現,年齡是影響宣導效果的一大要因,較年輕的人會比較年長的人學習到更多健康宣導所提供的知識,年輕人比較容易注意健康宣導資訊,可能是受其團體規範影響所致,該團體規範是青年文化裡共享的一種信念,咸信身體健康不但重要,而且攸關個人外貌。

綜合戒菸宣導研究,佛雷的結論是:結合團體討論、人際支持的電視自助諮詢節目說服效果特別大,若輔以團體討論,宣導效果更是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