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韓流興起,不僅在亞洲風行,也擴及歐美,但學界普遍不會使用「文化侵略」來形容這個現象。試問「傳播帝國主義」論點何以不適用韓國文化的國際輸出?請說明政府在韓流現象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從一個傳播理論(至少一個)來解釋韓流興起的可能原因。(25 分)

 

傳播帝國主義」不適用韓國文化的國際輸出的原因

Schiller提出「傳播帝國主義」(media imperialism)的概念,認為在世界的媒體文本市場當中,「核心國」掌握了「邊陲國」的媒體市場份額,而「邊陲國」傳播依賴「核心國」,本國的文化產業難以發展。

「核心國」利用「邊陲國」文化輸出較弱的特點,將「西化」、「美國化」的意識形態隱含在文化產品中,以傾銷文化產品的方式文化侵略他國,但韓流卻沒有太強的「文化侵略」現象,主要原因如下:

一、文化接近性高,文化差異小:台灣與韓國皆受到中國儒家思想以及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文化及歷史背景相似,韓國的影視文本背後隱含的意識形態與台灣的主流意識型態差不多。

二、美國對台灣的文化輸出像是文化同質化,單方向地傾銷文化產品,在網路串流時代前,台灣的文化產品很難進入美國市場。相反地,台灣的統治階級時常打著「學英文可以增加國際觀」的說法,叫學生們看電影、看電視、看小說學英文,台灣學子悄悄地吸收了美國的意識形態,這是「文化帝國主義」中提到「發展中國家」的統治階級迎合「中心國」引入媒體產品所導致的,反觀韓國政府則沒有對台灣作出同樣的要求。

三、台灣文化也同時輸出到韓國:在韓國,有時也會有爆紅的台灣文化商品,像是「想見你」、「我可能不會愛你」、「敗犬女王」、「命中註定我愛你」等電視劇,或是台灣的食物也有可能紅到韓國去,「三點一刻奶茶」、「鳳梨酥」、「義美蛋捲」,還有曾引起開店炫風的「古早味蛋糕」(不過後來倒光了)。

二、政府在韓流中扮演的角色

韓國政府於1990到2000年代,便確立了「文化立國」的政策,陸續成立「文化體育與觀光部」、「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KoreaCreative Content Agency, KOCCA),專責影視、流行音樂、遊戲、出版、廣播、動漫、數位以及AR 與VR 等文化內容之研究推廣。

近年來,韓國政府以「投資」的概念去挹注文化產業,並協助韓國文化產品推廣到海外。

此外,約在1996年後期,大量韓國人移居海外,韓僑對於韓國的文化產品十分支持,韓僑在其他國家定居時積極推廣韓國跆拳道、韓國影視產品、韓國菜。

三、以傳播理論解釋韓流興起的可能原因

韓流利用「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sation)的趨勢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2000年代,韓劇進入台灣的時候,將韓文配音、字幕換掉,換成台灣配音員的配音、中文字幕,當時候台灣人就把韓劇當做一般的電視劇來看,許多台灣家庭主婦受到韓劇情節(婆媳問題、老公外遇、出車禍、得癌症)吸引,媽媽開始將韓劇推廣給自己的家人,韓劇的「文化接近性」(cultural proximity)上升,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下降。

此時,韓流在亞洲受歡迎後,開始朝向全球拓展,採用「文化融合」的方式吸納各國的練習生進入韓團,不同國籍的練習生正對應到目標市場,歌手們會對不同的國家演唱家鄉語言的歌曲、用家鄉語言與粉絲互動,這正是經紀公司市場分眾化的做法。

韓團成員定期到各國舉辦見面會、巡迴,培養自己的迷群(fandom)文化,利用網路(直播、送禮物、送糖果、比手指愛心)持續與粉絲互動,維持迷群的熱情。

You Mi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