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薦任新聞學三、近年來,新聞記者在一般社會人士中的價值愈顯負面。請以某種理論性脈絡論證,以及改變這現象的作法為何?

三、近年來,新聞記者在一般社會人士中的價值愈顯負面。請以某種理論性脈絡論證,以及改變這現象的作法為何?(25 分)

 

記者的形象越來越負面,可能是因為人們對於「記者」這個符號有許多負面的迷思(myth),「記者」這個符號的建構不僅是一個語言過程,也是一個文化過程。

Saussure提出語言是傳達觀念的符號,這種符號又可以分為符徵(signifer)與符旨(signified)兩個部分,符徵是符號形式本身,或是文字的語音部分,而符旨則是意義(meaning),符徵與符旨是一種人為的「再現」關係。

而符號學者Roland Barthes指出加掛在符徵上的符旨,除了表達外在事物的明示義(denotation),其實還有鑲嵌在文化價值體系中的隱含義(connatation),隱含義會塑造人們對此符號組的迷思(myth,或譯神話)。

迷思是一種思考事物的方式,一種理解事物的方式。迷思將歷史「自然化」,歷史上的事物的意義是自然形成的。這種自然化的運作方式可以關聯到對他者的「再現」上,在不同文化脈絡中,種種對「他者」的迷思其實都隱含了「他者」的歷史起源。

在台灣,許多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的隱含義可能是諷刺記者對所報導事物的專業知識不足,所以常常報導錯誤。其背後的迷思可能是專業知識不足的原因是小時候書讀得太少、學歷低。

這其實是錯誤的迷思,根據統計,1994年時,新聞工作者只有百分之四十八是大學畢業,百分之十一擁有碩士學位,到了2014年,新聞工作者有百分之六十二讀過大學,百分之二十四為碩士,將近九成受過高等教育,如果記者小時候都不讀書的話,那可能很難從碩士畢業。

各校的新聞系、傳播系大多有新聞新專專業知識的訓練,只是,記者靠著新聞專業知識還不足以完成新聞的工作,學生從新聞系畢業以後,還會被分配到不同的領域去跑線,分到醫藥衛生、科技、政治、經濟,這些領域的知識對記者來說非常難,因此,剛開始跑線的記者常常會因為專業知識不足,而報導錯誤。

改變「記者」負面迷思的做法

Saussure的論點是「時間」使符號的使用保有連續性,正因著符號在時間性上是連續的,符號在「時間」中總是處在變化狀態。

一旦符徵與符旨關係鬆動時,符號在時間上的連續性與在時間上的變化就會同時發生。Barthes強調,只要人們賦予符徵新的意義,同事獲得集體社會的認同與使用,則符徵就鬆脫了與原有固定連結的符旨關係,而產生了新意義的連結。

因此,「記者」的符徵與符旨的關係也有可能隨著時間改變,要改變社會大眾對「記者」的符號關係,記者可能要更多的充實跑線領域的專業知識,記者是在「做中學」,跑線的時候,從消息來源(news source)那聽到很多術語、行話,然後記者得去上課、找資料,才有辦法撰寫報導。因此,記者充實專業知識,可以減少無知。

還有其他可以改變記者很「無知」之迷思的辦法,像是:

一、給予記者更充裕的時間
許多記者想做深度報導或調查報導,但時間真的不夠,記者忙於填滿「即時新聞」的版面,記者撰寫報導的時間變得非常短,造成報導錯誤百出。因此,希望媒體可以多採取「慢新聞」(slow journalism)的方式 ,給予記者更多時間來完成報導。

二、減少垃圾新聞(junk news)

新聞記者報導一些名人八卦時,有時候只是小到不行的事情,像是歐陽妮妮穿衣套意外發現200元、朱立倫買早餐,這些新聞沒有什麼新聞價值(news value),另一種則是「文不對題」的新聞,標題寫知名明星的八卦(多p、吸毒、殺人、犯罪),結果點進去一看是宣傳明星最近拍的電影的內容,網友看完紛紛表示這種新聞是弱智、騙點閱。

三、竭力查證消息

媒體引用論壇(Dcard、PTT)、社群媒體消息(靠北系列、爆料公社)時,有時會引用不具名人士的消息來源,記者無法直接聯絡當事人,卻還是進行了報導。

那種報導的情節大多很離譜,亂倫、外遇、真實度可疑的小道消息,記者報導這種消息的時候應該要查證,確認消息的可信度之後再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