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大辯論

國際聯盟的興衰象徵著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大辯論,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想發展出一套可以使世界和平的理論,因此,理想主義應運而生,對於理想主義者來說,無知與缺乏了解是國際衝突發生的原因,如果想要控制國際體系,政治家必須先了解國際運作的方式,政治家必須要以道德的方式控制不理性與慾望,國際間才會有和平。

理想主義的代表人物應屬美國第二十八屆總統威爾遜,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主張建立國際聯盟,藉此防止世界大戰再次爆發,此時,國際聯盟吸引了很多國家加入,但國際聯盟缺乏武力與權力,無法阻止納粹及法西斯主義對歐洲的傷害,也無法控制世界通貨膨脹,爾後,經濟大蕭條與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除了理想主義之外,現實主義也在此時萌芽,兩者之間發生了第一次的大辯論,兩種主義探討了權力與道德的問題,現實主義者認為理想主義提到的道德不能成為國家追求的目標。國家應該以權力和利益為目標而非理想主義者提到的道德,爭取權力時應該要不擇手段,才能確保國家利益。

在第一次的大辯論中,英國學者Edward Carr批評理想主義,認為理想主義所提出的道德的作用太弱小,他認為理想主義有六個問題:

  1. 理想主義以理想取代了現實
  2. 理想主義者從倫理和道德看世界
  3. 過分強調利益與和諧,而不提利益衝突
  4. 忽視國際政治中權力的作用
  5. 過分的強調國際法和國際組織
  6. 世界政府是一種烏托邦,理想主義無法解決國際間的衝突

受到了卡爾的影響,在第一次大辯論後,現實主義漸漸變成1940年代後的國際政治的主流思想,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承襲了卡爾的思想,提出了六大原則:

  1. 國際政治基於人性的客觀法則所主導
  2. 國際政治的主要考量是以權力界定利益
  3. 以權力界定利益是普遍有效的
  4. 道德的界定對個人及國家會有所差異
  5. 特定國家的道德並不是普世的道德法則
  6. 國際政治是自身分析的自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