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外特國傳一、世界各民主國家的政治新聞普遍走向娛樂化,就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於2010年對維吉尼亞大學畢業生致詞,都說:「面對當前全天候(7/24)媒體環境,……新聞成為娛樂形式,……這不僅對你們造成壓力,更對國家和民主造成極大壓力。」最近幾年,北歐學者提出政治媒介化觀點,指稱政府、官員、民代等,盡是配合媒體邏輯運作模式,以致於政治新聞普遍淪為娛樂化、世俗化、民粹化等現象。請論析這種政治媒介化現象對國際傳播的影響。(25分)

一、世界各民主國家的政治新聞普遍走向娛樂化,就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於2010年對維吉尼亞大學畢業生致詞,都說:「面對當前全天候(7/24)媒體環境,……新聞成為娛樂形式,……這不僅對你們造成壓力,更對國家和民主造成極大壓力。」最近幾年,北歐學者提出政治媒介化觀點,指稱政府、官員、民代等,盡是配合媒體邏輯運作模式,以致於政治新聞普遍淪為娛樂化、世俗化、民粹化等現象。請論析這種政治媒介化現象對國際傳播的影響。(25分)

 

媒介化(mediatization)

丹麥學者 Hjarvard(2004: 48)認為,媒介化是一種過程,被用來觀察特定社會與文化行動的轉變,著重在媒介出現後對生活帶來的改變,研究的議題著重在勞動媒介化、休閒媒介化、政治媒介化等方向,本題以政治媒介化答題。

政治媒介化

政治媒介化是指1980年代以後,電子媒介的出現,影響了傳統政治與媒介的互動,過往,議事過程不受採訪,現在,我們有各種電視頻道,可以看到立法院開會,甚至可以看到打架、大鬧。 政治媒介化象徵著國家政治逐漸依賴大眾媒體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也受到媒體特性的影響。德國學者Schulz(2004)提出媒介的四個關鍵角色,我們以其理論說明政治媒介化的現象。 一、延伸(extension):麥克魯漢認為媒介是肢體的延伸,讓人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距離限制,過去的政治活動大多是由菁因掌握,如今,媒介將政治活動展現在大眾面前,讓民眾也可以透過媒介瞭解政治,甚至是在網路上參與政治活動。 二、取代(substitution):媒介取代了社會行動及社會結構,以前,人們大多透過人際溝通來瞭解政治,並上街參加社會運動,現在則有人透過網路宣傳自己的政治理念,並組織網路社會運動,然後,在舉辦線下的社會運動。 三、交融(amalgamation):媒介行動與非媒介行動變得越來越模糊,大家在通勤的過程中常不自覺拿起手機,觀看政治新聞、娛樂新聞,似乎無時無刻都需要用網路。 四、遷就(accommodation):政治人物或政黨將「媒介邏輯」納入政治過程中,試圖增加曝光度,或是控制公關危機。 一些政治人物在問政的時候喜歡拿出各種有趣的道具,並且做出各種逗趣的行為,例如:王世堅送柯文哲各種禮物,然後被柯文哲賣掉,王世堅感嘆說真心換絕情(柯文哲欲拍賣質詢禮物 王世堅嘆「真心換絕情」【新聞輕鬆看】 – YouTube)。記者喜歡這種有衝突的新聞,觀眾也愛看,甚至會上網搜尋王世堅到底送了哪些禮物。 此外,Schulz 強調,政治媒介化就象徵著媒介對於政治的影響,這不代表政治的核心功能會改變,傳統的政治實踐仍舊保有其自主性格。 除了 Schulz 的分析架構,瑞典學者 Strömbäck(2008)則把政治媒介化分成四個階段,政治媒介化的階段包括: 一、傳播媒介成為了資訊來源,政府、政治人物、人民看新聞得知最新的政治發展。 二、傳播媒介獨立於政治機構外,可以決定什麼是重要的資訊,用新聞價值取捨新聞。 三、政治人物聘請公關人員,試圖配合「媒介邏輯」。 四、政治人物配合「媒介邏輯」及「新聞價值」,將其納入施政考量。經由媒介的影響力,「訴諸公眾」(going public)成為政治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政治媒介化受到商業邏輯的影響

政治媒介化也涉及到媒介經營的商業邏輯,各大電視台都會考慮到收視率的問題,因此,政治媒介化也受到收視率的影響,越聳動的政治新聞收視率越高,媒體就能賺更多錢,所以,政治媒介化是受到商業邏輯的影響。  

政治媒介化對國際傳播的影響

一、群體極化:在同溫層效應的影響下,中立、溫和意見不受重視,民眾的意見也容易朝向正反兩極移動,這不利於國際傳播,極化後的人會與他國人民在社群媒體上吵架。

二、去脈絡化解釋:政治人物利用媒介發表言論時,對於國際事務有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作用。但是,政治人物同時受限於貼文格式的篇幅限制,無法完整的說明事件的「背景脈絡」及「深層意涵」,用「去脈絡化」的資訊。

三、民粹主義:政府需要回應民意,但民意有時可能轉變成民粹,並透過媒體向政府表達訴求,此時,民主國家政府也需要回應民粹的訴求來改變國際傳播、外交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