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媒介化(mediatization)?它如何運作?與媒體效果有何差異?請從政治、流行文化或傳媒現象舉例討論。
媒介化
媒介化(mediatizatoin)強調媒介介入社會的過程,有時能重塑其他社會場域裡特定制度化實踐的內涵。
瑞典學者KentAsp首先使用「媒介化」一詞研究媒介對其他制度的影響,他研究瑞典媒體時發現,政治人物為了得到媒體的關注,發言有日趨個人化與將議題兩極化的傾向。另外一種則是政治人物怕得罪媒體而遭致負面報導,進而講出一些迎合媒體的話。
媒介化如何運作
Schulz提及「媒介化」大致上有四種的運作方式,分別是:
(1)延伸(extension):媒介技術延展了人類溝通與傳播本能的界線;例如:人們利用媒介與遠方的親友聊天。
(2)取代(substitution):媒介部份或完全取代社會行動以及社會機構,且因此改變了他們的性格;例如:手機遊戲取代了一些單調的玩具。
(3)交融(amalgamation):媒介行動與非媒介行動之間界線模糊,媒介滲透到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與專業化領域中;例如:人們在捷運上通勤時,使用手機閱讀網路新聞。
(4)遷就(accommodation):因為媒介存在的事實所導引的社會改變,意即各種不同專業領域裡的組織或個人必須遷就媒介操作訊息的方式,如前所述的政治人物遷就媒體的形象而發表言論。
政治、流行文化、傳媒的媒介化之例子
奧林匹克運動會最早起源於古希臘,是當時希臘各城邦之間公開較量的運動比賽,到了現代,奧運遇上了媒介化,就有了「媒體事件」(media event)的意義,媒體刻意凸顯奧運的儀式性意涵(聖火傳遞、歌舞表演),在全球轉播的情況之下,奧運除了建構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神話(myth)外,還將體育賽事與商品化、代言人文化結合,比賽場地上的廣告版位也賣給跨國企業來宣傳品牌,即便奧運比賽結束後,還能持續衍生出後續的媒介導向(media-oriented)的實踐活動,長相優異的運動員改接代言、當客串演員、當明星。
媒介化與媒體效果有何差異
媒介化與媒體效果理論有些差異,媒介化是媒介與社會建置互動的「過程」,許多場域都因著媒介而改變其本質,如:政治媒介化、教育媒介化、娛樂媒介化、勞動媒介化等。
媒介化與「其他社會場域」的關係,可能不是媒體對該場域產生媒體效果,而是媒體與該場域形成「互為主體」的互賴關係。商業會受到媒介化的影響,而媒介也會受到「商業化」的影響,媒體倚著商業化的生產模式持續生產訊息及文化商品,以提高媒體的獲利與成長,進而擴張成大型企業、跨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