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有關「新聞真實」的討論中,一種說法為「鏡射論」,意思是說真實會透過鏡子反射出來。另一種說法為「建構論」,意思是說真實是建構出來的。請詮釋這兩種說法有何差異?也請說明新聞媒體和新聞真實的關係為何?(50%)
「鏡射論」與「建構論」對「媒介真實」的看法的差異
「鏡射論」認為新聞媒體的主要功能在於反映「真實」、報導真相。然而,Butonnano認為,「鏡射論」天真地以為社會事件能如鏡子般地在新聞媒體中完整反射或具體呈現,即便新聞媒體能被視為一面鏡子,也是變形失真的鏡子。李金銓甚至直呼將將新聞媒體當作中立的鏡子是「太簡單的神話」,需要被「戳破」,因此提倡「破碎的鏡子理論」。
新聞記者在報導事件時,努力的想要客觀、中立地報導新聞事件,但背後其實受到了社會結構(如:傳播政策、媒體組織、佈線結構)的影響,另一方面,記者也透過專業化過程將某些意識形態(如:客觀報導、新聞價值、新聞類型、消息來源等)內化為日常工作的工作規則,並主觀地透過上述的工作規則來建構新聞,所以,新聞其實是在主、客觀辯證過程之中所產生的社會真實,是社會真實的一部分。
而「建構論」對「真實」的解釋則是社會真實本是混沌模糊(ambiguous social world)的,難以體察,人們必須透過賦予社會人造物件(artifacts)某種意義,才能探知其來源與存在之因,以及與其他社會物件之關聯性。
社會建構學者提出「社會真實均由建構而來」的說法後,接著強調人們必須透過語言或其他中介結構來處理社會「原初真實」(raw material)。新聞與傳播正是社會中的語言傳述活動,維繫社會生活中的價值、界線與定義,新聞媒體是建構「真實」的核心角色之一。
新聞媒體和真實之間的關係
新聞媒體轉換社會真實為符號意義,首先,新聞媒體所刊載的內容並非「鏡射論」中客觀反映社會真實,而是「建構論」中的社會建構下的產物。
雖然新聞報導的確討論了發生在真實社會的各種事件,但由於社會事件本來就包含多種面向,而新聞媒體限於版面或截稿時間,只能就多面向中取出少數加以描述,因此,新聞媒體無法完整呈現社會事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此外,記者為了讓報導內容符合工作常規,新聞工作者必須「操弄符號」,以便閱聽大眾得以瞭解與接收資訊。
由此,研究者們因而認定新聞實際上是建構(construct)或再建構(reconstruct)後的符號內容,與原始真實事件不必然有完整的對應關係,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會有所刪減,這是中介符號系統的特徵,而非新聞媒體之過錯。
由於新聞工作者也是社會中的人,其報導之新聞不能與社會真實相去過遠,新聞真實必須與社會真實有某種程度的「社會共識」。另一方面,新聞卻又常被視為對固有社會價值之「反叛」、「創新」、「挑戰」,內容充滿了「異端」文化,追蹤偏激行為的起源與結果,二是哪些行為將受到禁止或被獎勵,新聞提供了某些特定情境下可供接受的行為指標與標準。因此,我們可將新聞看作是具有原始真實的某些面向,但又不能涵蓋所有真實面向的一種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