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前中央通訊社因社長任命而引發社會關注,(1)請說明中央通訊社董監事選任的程序。另外有人說,如果中央通訊社要成為真正的國家媒體,應該比照公共電視董監事的任命程序,(2)請比較中央通訊社與公共電視董監事選任程序之差異,並(3)請說明您是否贊成中央通訊社成為公共媒體,贊成與不贊成的理由為何?(20分)

二、簡單來分類,假訊息有三種:misinformation、disinformation、malinformation,假新聞也有三種:

pseudo news、phony news、fake news。請先說明這六個英文名稱的中文譯名及其定義。再請提出防範假訊息或假新聞傳散的具體建議。(30分)

三、台灣的網路與媒體輿論意見極端化及仇恨化是近年備受關注的現象與問題,這種極端化與仇恨出現在社交媒體、網路平台以及主流媒體的討論中,對社會的輿論生態、人際互動以及台灣的民主秩序產生深遠影響。請說明,除了假新聞以及網路演算法導致的同溫層與極化效應外,台灣網路與媒體輿論意見極端化、仇恨化的原因還有哪些?網路與媒體輿論意見極端化、仇恨化對台灣民主社會帶來哪些威脅與傷害?解決的方向為何?上述問題也請舉用適切理論來協助說明。(30分)

四、尋租(Rent-Seeking)一詞源於公共選擇理論,指企業或個人通過政治影響力獲取特權利益,而非依靠生產性經濟活動來實現收益(Tullock, 1967; Krueger, 1974)。台灣新聞頻道市場過度飽和,許多新聞頻道難依賴新聞生產來獲得足夠收益,而是“利用媒體做為政治影響力的工具來換取其他利益”,例如獲取政府廣告採購和標案,以及政治人物協助取得土地標售、變更、開發,或協助其他事業行為以獲利等。台灣的「媒體尋租」現象不僅扭曲了媒體監督政府的第四權角色,還導致政府與管制失靈,削弱監管機構的獨立性、公正性和公共利益保障能力,並導致電視新聞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和生產效率低落。對於台灣現今的「媒體尋租」與「政媒共生」現象,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請從政策面、法規面、社會面或政治面等不同面向來回答。(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