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框架理論(Framing theory)是目前探討媒介效果普遍使用的理論,(1)請說明這個理論的主要內涵。(2)請舉一個新媒介的相關現象為例,說明可以如何運用這個理論來進行研究。(每個小題10分,共20分)
框架理論之內涵
Goffman提出框架(frame)之概念,認為框架是人們理解外在世界、界定情境的重要,此外,框架具有定錨(anchoring)作用,成為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的解釋。
事實上,社會真實轉換成媒介真實還需要經歷「框架化」的過程,Entman談到框架化(framing)是記者在撰寫報導時透過選擇(selection)和凸顯(salience)、排除(exclusion)議題,來界定問題、闡述因果、評估道德及提出解決方案,記者再進行框架化的時候,可能會產生偏見(bias)。
比利時學者Vam Gorp整合了框架的概念,將其用於分析文本,提出了框架矩陣(frame Matrix),他強調「框架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透過已經熟悉的文化連結新聞內容中的框架,以理解新聞文本。
Van Gorp強調了框架是記者與文化社會的關聯性,包括三個部分:
一、明顯的框架化裝置(manifest framing devices):包括字詞的選擇、口號、例證、描述、論述及視覺影像,這些都是新聞的核心。
二、明顯或潛在的推理裝置(manifest or latent reasoning devices):新聞將議題正當化、並且描述其因果,這種推理裝置與道德評估、建議方案、界定問題有關。
三、隱含的文化現象(implicit cultural phenomenon):媒體文本背後隱藏了原型(protype)或刻板印象(sterotype)或迷思(myth),記者透過明顯的框架化裝置、明顯或潛在的推理裝置撰寫完報導之後,報導背後隱含的文化現象就會被呈現出來。
運用框架理論分析新媒體之現象
Van Gorp利用了此框架分析的研究架構研究比利時新聞如何再現(represent)難民和非法移民,發現難民在新聞中被標示成「受害者」(victims)或「入侵者」(intruders),而台灣的新聞研究者以框架分析基改新聞時,發現台灣的新聞新聞時大致上有三種框架:
一、進步包裹框架:採用科學、經技術與或研究報告,強調科技促進經濟繁榮、增進社會發展,這類新聞多呈現出科技的優點。
二、問題解決包裹框架:針對新科技所引發的社會議題,提供政府或相關機構的政策及因應措施,或大眾對於新科技的想法與作為。
三、危害包裹:報導新科技可能帶來的風險(risk),對人類造成傷害,報導了新科技的負面影響。
首先,我們會先找到關於人工智慧(AI)相關內容的新聞,將它們定為研究樣本。然後我會以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來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先建立類目,將不同的新聞歸類到進步包裹框架、問題解決包裹框架、危害包裹框架,然後,我們在訓練編碼員,確認分類的類目沒有問題後,才開始正式的進行內容分析。
除了量化的內容分析之外,我也想以質性的文本分析法(textual analysis)法來研究記者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報導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影響,想要透過框架理論來瞭解記者是用著什麼樣的字詞、影像、來報導人工智慧,然後,他們如何解釋事件的原因及結果,最後,希望可以找到人工智慧的報導中的迷思、刻板印象或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