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群媒體已是現代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當使用者越來越習慣於社群媒體上分享訊息,也產生非常多隱私相關的問題。針對社群媒體使用者隱私的研究卻有相互對峙的理論脈絡,其中一派學者持隱私悖論(privacy paradox)的觀點,另一派學者則以隱私計算理論(privacy calculation theory) 為基礎。
(1)請簡單說明兩個理論觀點(10%)
隱私悖論
人們在社群媒體中分享、流通資訊,設法獲取別人的隱私資訊,卻又不希望他人知道自己的隱私。這種對個人資料保護與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認知不一致的行為是一種隱私悖論(privacy Paradox)。
隱私悖論的成因有兩種的解釋:意見導向解釋(Opinion-oriented interpretation)和行為導向解釋(Behavior-oriented interpretation),在意見導向解釋面向上,懷有隱私悖論的人不知道怎麼在網際網路上去處理個人資訊,他們的資訊素養較低,因此,他們難以管理自己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的隱私權限設定。
而行為導向的解釋面向上,懷有隱私悖論的人可能是為了獲取免費的線上服務、利益,將隱私資料交易出去後,產生了患得患失的現象。
隱私計算論
Culnan和Armstrong首次提出隱私計算(privacy calculus)一詞,在一個電子商務的研究中,Culnan和Armstrong發現如果當事人沒被告知資料會被妥善保管,具有較高隱私關注的人會不願意提供個人資料。
隱私計算論還有另外一個研究假設是一個人揭露個人資訊的意願受到潛在利益與風險的共同影響,計算兩者的差距後,若利益大於風險則揭露意願比較高,反之則意願較低。
(2)你贊成從哪一個觀點來解釋現代人對於社群媒體使用以及隱私顧慮之間的關係?請說明原因(10%)。
對於現代人使用社群媒體與隱私顧慮的關係,我較為支持隱私悖論(privacy paradox)的觀點。因為,社群媒體的隱私設定其實相當複雜,而且臉書又時常改變其隱私條約與介面。即便我過去曾經擔任社群編輯、行銷的工作,每天花八個小時臉書上,也難以完全掌握社群媒體的隱私資料的去向。
況且,在社群媒體剛進入台灣的時候,許多人為了要使用社群媒體上的小遊戲、心理測驗、網路服務,很容易直接將個人隱私資料交出去。不肖業者也瞭解這個道理,「劍橋分析」公司就在2013年推出了一款免費心理測驗APP,在未經用戶許可的情況下,盜用了5000萬筆個資。
從劍橋分析事件可以看出,許多社群媒體的第三方應用程式其實有侵犯隱私的問題,但使用者在使用社群媒體時,不一定能夠完全了解第三方應用程式使用個資的狀況,若第三方應用程式所在國家是個隱私權法規較不嚴格的國家,爆發侵犯隱私的事件時,使用者很難進行權力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