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 in a chic long dress sitting on the floor. White wedding dress on the bride's body

114政大傳院一、理論、概念解釋

一、理論、概念解釋

請從以下四題任選兩題作答(多選不給分):請解釋它的核心意義,並指出它在當前的傳播應用。每题10%,共 20%

(一)、平台資本主義 (platform capitalism)

nick Srnicek撰寫「平台資本主義」一書,認為平台公司壟斷並取用人民手中的數據,利用數據獲得經濟主導地位。

數位平台(搜尋引擎、社群媒體、通訊軟體)設定了特定遊戲規則,遊戲規則掌控了使用者的交流行為、交換訊息、商業價值,甚至還綁住使用者,任何企業想要接觸到使用者,都得先透過平台才能接觸到使用者。

因此,平台將使用者商品化,並將它們轉化成獲利來源,舉例來說,Meta(臉書和IG)掌握了台灣的社群媒體市場、掌握了最多的用戶,臉書利用數據分析了解用戶的喜好、性別、關注的粉專,然後來將內容發送到用戶的動態消息(News Feed)牆上,但是,用戶不會看到所有的貼文,臉書決定哪些貼文有能見度、哪些貼文沒有能見度。

如果,企業的粉絲專頁想要更高的能見度,就必須付廣告錢給臉書,廣告收入使平台成了巨型跨國企業。

 

 

(二)、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

已經寫過類似的題目很多次了,可以搜尋其他的考題。

(三)、媒體事件(media event)

Daniel Dayan, Elihu Katz撰寫媒體事件(Media Events)一書時,將媒體事件定義成具有高度戲劇性、預先安排 (Pre-arranged)好的、由媒體現場直播 (Live Broadcasting)的重大公共事件。這些特別的媒體事件中斷了日常的電視新聞(Breaks in Routine)報導,並且可以吸引大量的觀眾(Attracts a Large Audience)。

媒體事件的功能包括

一、潛在的整合社會力量 (Potential for Social Integration)。

二、喚起強烈的情感反應,史觀種產生集體參與感。

三、使觀眾圍繞在一個具有戲劇性的核心(Dramatic Core),可以是團結國家、邁向勝利、克服挑戰、時代更迭等,觀眾有可能會產生新的價值觀。

四、強化社會聯繫。

 

兩位作者將媒體事件分成三種類型:

一、競賽 (Contests):奧運會、世界盃、選舉,強調競爭和輸贏。

二、征服 (Conquests):登月、國葬、重要的政治訪問,強調英雄主義和集體成就。

三、加冕 (Coronations): 例如皇室婚禮、教宗選舉等,強調權力的轉移和社會秩序的維護。

(不過,原書於1992年出版,近年Daniel曾表示,可能還要再加上兩種附屬類型:「抹黑」與「確認」,「抹黑」是排斥、羞辱和革除的新聞報導,而「確認」則是媒體找尋真相與和解。)

媒體事件與新聞報導的不同

目標不同:新聞告知公眾事實,媒體事件側重於創造一種共享的體驗、強化社會聯繫。

結構不同:多數新聞是片段式的,媒體事件則是政治組織或企業公關精心安排的敘事(narrative),有開頭、發展、結局。

 

(四)、反身性 (reflexivity)

「反身性」是田野調查者會不斷反思研究者的「現身」對研究對象及研究結果的影響。相對於宣稱民族誌的客觀性,田野調查者承認研究的主觀限制,藉由呈現對此種限制的認知,讓研究成果更趨近「真實」。

舉例來說,研究團隊進入某部落進行研究,在聊天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部落成員對於外來學者進入部落學走他們的文化與知識未必有好感,部落成員可能會更在意研究者對部落有什麼貢獻。雙方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慢慢磨合出共識,便會開始傾聽部落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提案,理解研究者工作的步調與邏輯,田野調查才會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