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台大新聞二、文學思想家羅蘭巴特(Koland Barthes)曾提出「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author)一說。其意是隱喻一個作品誕生後,便脫離作者的控制,解釋權就轉移到作者以外的人身上。你認為「作者已死」可用來解釋時下什麼樣的新聞傳播現象?亦請說明有何正面或負面效果。(50%)
二、文學思想家羅蘭巴特(Koland Barthes)曾提出「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author)一說。其意是隱喻一個作品誕生後,便脫離作者的控制,解釋權就轉移到作者以外的人身上。你認為「作者已死」可用來解釋時下什麼樣的新聞傳播現象?亦請說明有何正面或負面效果。(50%)
巴特在1976年提出「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不管作者的意圖為何,文本只有在原作者自己身上才具有「一義性」,一旦文本被發表或呈現,閱聽人會創造自己的意義。
這種現象在網路的世界中更明顯,因著網路的超文本(hypertext)特性,閱聽人可以輕易地接觸到網路新聞,爾後,透過社群媒體轉貼分享,再轉貼時,讀者也在貼文上加上自己的點評。
像是美國政府對各國施加「對等關稅」之政策成了最大的新聞,吸引了大批群眾關注、轉貼、討論,有閱聽人批評美國政府,也有人批評台灣汽車關稅政策,也有人將該新聞解讀為台灣執政者的失職,還有一些網友將矛頭指向受關稅保護的台灣車廠,在世界各國的新聞報導中,關稅皆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記者原本可能只是撰寫美國政府的新關稅政策,但在新聞傳播到網路上後,出現了「作者已死」論當中的閱聽人與文本的互動現象,閱聽人對原文本的意義進行開展,由於討論的聲音很多,這些意見也成了文本意義的一部分。
「作者已死論」對新聞傳播的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
正面影響
一、新聞從單一意義變成了多元意義:巴特認為文本的詮釋權是開放的,是多元的。在網路新聞文本上,記者與閱聽人都可以對新聞賦予意義,不過,記者還是有比較強的屬性議題設定(attribute agenda setting)能力。
二、改變了傳統的以作者為中心的閱讀方式,閱聽人可以批判、解釋、重新寫作文本。主流媒體報導新聞事件之後,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t)也可以再寫一次,然後在社群媒體、部落格、公民新聞網發表自己的版本,豐富新聞的多樣性。
負面影響:
一、記者無法掌控文本意義的發展、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意義被曲解,引發公關危機(crsis):某公共媒體在粉專上發表每日一字的貼文,介紹到「蕃薯粉」的台語時,發音近似「ㄏㄢˊㄐㄧˊㄏㄨㄣˋ」,引發網友聯想到當時正好被罷免的某位政治人物,該政治人物粉絲紛紛致粉專留言抗議,小編只好將貼文下架。
二、真實新聞經過移花接木,轉變成假訊息(disinformation)欺騙社會大眾。